中国气象局直属机关2018年“根在基层”青年调研团走进吉林
“人工影响天气”原来很接地气

2018-11-28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培莲 胡明睿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培莲 实习生 胡明睿) 明天是什么天气,似乎人人都会关心。再提到“人工影响天气”,很多人也会觉得熟悉,但却很难说明白。做了好几年气象工作的王天奇能解释得很清楚。直到在不久前参与了一次基层调研,他才发现以前的“很清楚”,不过是在对“人工影响天气”进行名词解释而已。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项高科技、综合性业务工作。主要用飞机、火箭或地面发生器等手段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改变云的微结构,使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发生改变。

  从一线气象工作站回来,来自中国气象局华风集团的王天奇非常感慨,“看似‘高大上’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原来很接地气。”

  10月21日开始,中国气象局直属机关2018年“根在基层”青年调研团在吉林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实践活动。正如 “根在基层”这个调研主题所寓意的一样,经过在一线的实践和学习,这些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青年干部们也更加接地气了。

  今年恰逢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开展60周年。中国气象局团委牵头,来自中国气象局、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和单位的10名青年干部组成调研团,走访了长春市、吉林市、敦化市、二道白河、龙井市、珲春市等吉林省的4个市州的9个县区。

  临行前,团员们带着任务出发:要去基层调研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回来后要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言献策。

  早在1958年8月,吉林省气象部门在丰满水库上游蛟河县首次开展了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这是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开始。作为农业大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吉林省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农民。来到田间地头,王天奇发现,“这项高科技手段”经常决定着农民耕耘后能否有收获。

  在秋收的土地上,伫立着一座四方小院——规范的作业场室、整齐的作业装备、专业的操作平台。 “四方小院”是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与当地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共建的大荒地人影作业站。这个作业站点是企业牵头、部门协助、村民参与的标准化作业站点,也成为该企业现代化农业装备中的重要部分。作业站在农情气象观测、抗旱增雨和防雹减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气象局资产管理事务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郑祺,还是第一次看到苹果梨园也建设有防雹作业高炮作业点。在延边龙井市这个亚洲最大的万亩苹果梨园里有五个作业点,射程覆盖整个园区。

  园区负责人告诉团员们,在没有人工影响天气防雹作业的时候,受冷涡天气影响,苹果梨经常会遭遇雹灾,轻则砸出斑点影响品质,严重则苹果梨直接掉落,影响果农收成。今年吉林省也频繁遭遇冷涡天气,但得益于有效的防雹作业,万亩苹果梨零受灾。

  虽然做的是与气象有关的工作,调研团成员们还是第一次有机会体验和参与人工影响天气消雹作业过程。在延边地区的黑背村作业站,作业炮手为这些来自北京的气象部门青年干部们现场演示了从申请空域、拆弹、装弹到发射等全部过程,展示了单次发射、连续发射,多点作业、扇形作业等多种作业方式。虽然炮手对作业流程已是轻车熟路,但实际作业需要克服时段、天气等诸多困难,才能保证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的及时和高效。

  一周时间里,调研团成员们走近了解一线人工影响天气的业务开展情况,向基层工作人员问情况,聊心得。与机关的按部就班相比,基层作业站里有更多的酸甜苦辣。

  位于长白山的二道白河作业站,道路通行难,工作环境艰苦。值班人员全年无休,每天24小时轮次值班,方便面和简单的灶具是值班地点必备的生活用品。

  除此之外,还让来自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的王延龙惊讶的是,位于敦化市的三三零五工厂实验室。三三零五工厂地处偏远落后的边陲小镇,却是全国最大的人工影响天气产品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之一。王延龙在实验室里看到了风洞、云模拟、爆破室等先进的研究设备。他开始觉得科研工作不一定非要在发达地区的科研院所,在基层一线也能开花结果,可能更接地气。

  仅在今年上半年,吉林省已开展实施地面增雨和防雹作业689次,共发射炮弹1.8万多发、火箭弹2千多枚。无论暴雨倾盆、雹灾肆虐,还是烈日当空、干旱无雨,在人工影响天气的干预下,气候资源得到了越来越合理的利用。

  让大家深刻体会的是,正是每个气象作业站的坚守和创新,才让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重新回到机关,调研团成员们将针对在基层发现和感悟,为下一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未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将在草地增植、湿地保护、动植物水源涵养等方面助力,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

【编辑:齐琪】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