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不消褪的虹

2018-11-24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谨

    她用生命之彩,涂抹了一条高架在空中的虹。

    优秀作家、记者徐虹11月19日走得是那么匆忙,但又是那么从容。以致在她49岁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让家人在她的朋友圈发出不举行告别仪式的最后一条微信。

    在她49岁年轮中,我认识徐虹大约二十多年。徐虹的父母原均在空军工作。母亲沈大夫原是军医,后退役到地方;父亲徐建中,原是空军飞行员,后不飞了,而做部队新闻宣传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转业到北京商业局,因他酷爱新闻摄影,后来调到人民日报创刊不久的市场报;继而在90年代调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他以摄影见长,也写文字报道,有“两栖记者”之誉。那时,他后边经常跟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他介绍说是他女儿,在中国青年报文艺部工作。后来我经常在中国青年报文学版块和阅读周刊上读到徐虹的文章,对这位才女刮目相看。

    进入本世纪,我经常受邀参加京城有关笔会或相关新闻活动,徐虹也经常在受邀之列,我们见面的机会较多。因我和她爸同在一个大院的因素,她对我很客气,老师长老师短地叫,让我很不好意思。2013年的元宵节,北京日报文艺部主任李培禹邀请几位好友相聚。我带了两瓶葡萄酒前往,徐虹开车带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也来了。围坐一桌子的朋友差不多都是培禹联系较多的京城作家或专栏作者。我们谈得很高兴。因是第一次见到徐虹女儿巧巧,且是正月,我给巧巧一个小红包,让小女孩自己买糖吃,徐虹忙让女孩拱手致谢。我说,一个大院的,别客气。

    不几天,徐虹送给我一本签名的人物评传类散文集《废墟之欢》。在这本书里,她以散文笔法,写了包括杨沫、杨绛、张永和、张爱玲、王朔、陈忠实、何建明、李敬泽等几十位作家的小传,并自己配人物素描画。读这本书,我才知道徐虹不仅文字功夫不一般,而且也善绘画,是多面手。

    实际上,在此之前,徐虹就先后出版了不少力作。2000年,她的第一部散文集《有内容的眼神》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发行。2003年,她的成名作、4万字的回忆性散文《北京断章》,刊发于北京“四小名刊”之首的《北京文学》,先后摘得“老舍散文奖”和“冰心散文奖”。2005年,她的中篇小说集《青春晚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并由《中华文学选刊》以“青春晚期”为题召开研讨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她连连在全国文学报刊上发表作品。

    徐虹想放缓些工作节奏。她一度调出中国青年报,到《作家文摘》任副总编。大约是2016年夏,我应作家网之邀,为这年度“包商杯”全国高校文学征文获奖作品颁奖。会上,徐虹见我也来了,坐过来,谈到她到新的工作单位的感受和纠结。她说,她还是想回中国青年报,“想听听王老师的看法”。我说,“只要中青报领导同意你回来,应该没有问题”。过了几个月,他父亲告诉我,徐虹回中青报了。

    今年4月,我通过微信传给徐虹一张她爸徐建中所在的人民日报老年门球队获朝阳区门球大赛冠军的照片。没有想到,她对此没有多大兴趣,说现在病痛在身,加之忙于接送孩子读书,没有心情欣赏照片。这时,我才知道她生病了,并且情绪不好。我问她,为什么不把孩子转到你爸妈这里,也方便照应些?她说,主要考虑东城这边学区优质些,加之转学也麻烦。她对今后能否渡过疾病难关没有多少信心,她还说正联系去美国看病。我安慰她,说你还年轻,会好起来的。到了5月份,人民日报社组织局级和高级记者以上员工到解放军305医院体检。我和她爸徐建中在报社开往医院的大巴车上相遇。我把徐虹与我在微信互动中说的那番话转告徐建中,让他多去看看她,不要大意。

    没有想到,时隔不到半年,传来徐虹离世的噩耗。她走了,但架在空中的虹还在……

    (作者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编辑:贾志强】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