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牵红线 中外企业结硕果

2018-11-1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宁迪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宁迪)来自肯尼亚的詹姆斯·米楚古·卡兰贾想邀请中国民众去体验一条铁路。

  这是一条凝结中肯友谊的铁路,全长472公里,是肯尼亚近百年来所建的第一条铁路。起点是蒙巴萨——肯尼亚的一个港口城市,终点是内罗毕——肯尼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成了这条铁路的诞生。2014年,这条铁路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并运营,同时聚集了多家中国企业的智慧。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年。过去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多方响应,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共商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为肯尼亚标轨铁路项目监理联合体副总监,詹姆斯·米楚古·卡兰贾告诉记者,没有蒙内铁路时,需要花10个小时来往蒙巴萨和内罗毕,而现在只需5个小时。铁路建好后的565天,已经发送了超过200万名旅客,运送了超过200万吨的货运。

  “一带一路”倡议架起了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沟通合作的桥梁。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从1978年开始,海外市场上就有了它的身影。“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整个集团在境外的投资总额不到5亿元人民币,目前集团境外投资项目总规模已经近200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交集团新增的合同额超过1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子宇告诉记者,目前集团在超过150个国家开展业务,境外项目的品质、安全,包括可持续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是一次大家共同成长的过程。万华化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华化学”)是一家来自烟台的化工新材料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2011年,万华化学投资约12.3亿欧元收购了匈牙利的宝思德化学公司(以下简称“宝思德”),在此之前,宝思德已经连续三年亏损,资产流动性状况非常脆弱且不稳定。

  2015年,宝思德扭亏为盈,并在过去两年,利润率达到了历史新高,“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注入了资金、技术、管理,克服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困难,才能成功。”万华化学副总裁霍澎涛表示,万华也利用这次机会成功布局欧洲,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我们的市场份额在欧洲快速上升,同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典型的双赢。”

  但走出国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大家有很多疑虑、有很多不理解,但是在中国和肯尼亚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条铁路现在已经进入运营,”詹姆斯·米楚古·卡兰贾告诉记者,这条铁路与众不同,它的路线经过大量野生动物聚集区,乘坐这条铁路时,可以看到很多野生动物。

  中方建设者们意识到,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现实去设计。“长颈鹿的特点从来不低头走路,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把长颈鹿过的涵洞给抬高了,但这样一来,坡度要放缓,就要增加投资,”在孙子宇看来,投资成本虽然增加,但换来的是企业在市场的信誉。

  詹姆斯·米楚古·卡兰贾算了一下,蒙内铁路的建设为肯尼亚当地创造了4.6万多个工作岗位,对肯尼亚GDP的贡献超过1.5%。“现在从蒙巴萨到内罗毕有40列火车运行,这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环境,同时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降低。”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运”)在全球总共参股了55个码头,其中有17个是在“一带一路”沿线。但令公司副总经理俞曾港印象深刻的,是在希腊东南部的比雷埃夫斯港的投资。

  2008年开始,中远海运就获得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2号、3号码头特许经营权,2016年,中远海运还收购了比雷埃夫斯港的多数股份,整个港口24平方公里长的海岸线都交给中远海运来经营。比雷埃夫斯港刚开始进行私有化的时候,希腊国内有一些不同声音。但经过多年的合作发展,现在希腊国民的反映是变得更加的积极,大部分的希腊民众都非常支持中国在希腊的投资。

  “中远海运在希腊的合作为希腊直接创造了3100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达到了1万。”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务局副总裁安吉洛斯·卡拉科斯塔斯表示。

  “我们投资比雷埃夫斯港是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按照共建、共享、共赢原则进行的投资。”俞曾港觉得,除了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取得的经营成效外,公司在劳动就业、人心相通上收获了更多。

  “我们给当地的员工给予了中国式的温情管理。”俞曾港介绍,因为港口离市区远,员工的吃饭问题非常困难,中国的管理人员看到这个情况后,就创造性地按照国内的模式,给当地员工办职工食堂,使许多员工每天中午都能吃到非常可口的食物。

  “文化方面的融合也非常重要,”据俞曾港介绍,公司非常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圣诞节期间专门给职工开圣诞Party,请家属跟子女到职工食堂和公司欢聚。

  俞曾港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法律制度之间寻找平衡。

  在他看来,这是企业首次进入到国际化经营当中都会碰到的问题,“在不同的法律框架下面,大家会对某一个事物的理解,甚至是有关投资的政策规定摸不太透。”而在海外投资过程中,职工罢工问题也会碰到。“在中国这种事情比较少见,怎么样去协调各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企业走出去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要主张本土化、国际化经营。”俞曾港认为,国外的政府、百姓,他们希望我们来投资、来经营,但是他们不一定希望派很多的人员来替代他们的工作。

  中远海运的做法是,在比雷埃夫斯港派高管,“这么大的港口我们总共派15名中国管理人员,其他的近2000名的员工全部是雇佣当地的员工,用当地的人员经营当地公司,比派很多中国员工去管理效果更好一些。”

  在霍澎涛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尤其是了解海外文化、法律和经营的人才,“不光要了解对方,还要了解国内,中国企业成长速度太快。”

  宝思德化学公司人力资源和公共关系副总裁贝拉·瓦尔加认为,中国企业在投资海外时通常有两种选择:收购海外公司或者在海外经营由政府特许的经贸合作区,“但不管哪一种选择,都必须将中国元素和当地的元素结合在一起,这才是成功的奥妙之处。”

  

【编辑:郭艳丽】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