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文明”到来,人人都在云端“永生”?

2018-11-0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蒋肖斌 许莹琪

    中青在线讯(实习生 许莹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开始游泳大业以后,收到泳镜广告,绞尽脑汁后终于“破案”:原来是新买的智能手表在水下走漏了风声。对很多人来说,收到一条“肚子里蛔虫”一般的定制广告,是他们自觉距离“大数据”最近的一刻。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一边为自己被出卖感到愤愤不满,一边又欣然买下了刚好需要的泳镜。商业生活中的这一点麻烦或者便利,只是大数据时代的冰山一角。

    “数据的力量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甚至人类的天性。”涂子沛新书《数文明》,试图从文明发展的视角讲述大数据时代的“新的故事”。在新书发布之际,涂子沛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大咖相聚清华园,围绕“数文明”时代的机遇和风险展开讨论。

    在涂子沛看来,“数文明”一词还不够明了。他本来想把书命名为“数明”,编辑提醒放在书名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才作罢。就像语言文字带来了文明一样,数据这个新工具也带了“数明”。文字是数据的子集,从文明到“数明”背后是人类对数据记录、演算能力的飞跃。

    “数据不是一切,但是一切都在变成数据。”每时每刻,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个人的生命轨迹都在被记录:朋友圈里的自拍、淘宝购物车里的“种草好物”、监控摄像头里的影像……指纹之外,“数纹”成了每个人专属的身份,并在持续的数据积累中不断丰满。可以想见,在未来,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可以被数据复原,从这个角度,我们将在数据空间中不朽,在云端永生。

    记录是数据处理、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文明发展的基础,只有靠不断积累、沉淀,文明的迭代、裂变才成为可能。“说记录是人性需求也不为过。”对此,涂子沛举出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电话带来的震动远比互联网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话做不到记录。

    “记录的力量”并不是一个宏观空洞的概念,涂子沛说,自己也是“记录”的受益者。早年在武警部门工作时,他作为一个“纯正”理工男,曾经为撰写文字材料头痛不已,也因此常常被领导批评。痛定思痛,他开始剪报,每天都从报纸抄录文字,放到随身携带的资料夹里,并时时更新。

    出乎意料地,他很快就成了工作单位的“笔杆子”。时至今日,他已经出版了3本关于大数据的专著,前两本《大数据》和《数据之巅》都获得了当年的文津图书奖。可以说,他今日的成就和记录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记录是储备数据的过程,而如何利用数据又是另一个复杂的议题。“数文明”时代里有各种让人“脑洞大开”的数据应用方式,也为社会治理提出了更多挑战。

    数据的高效流动和个人隐私保护该如何平衡?该用道德要求人工智能么?有了大数据,精准有效的计划经济是否能成为选项?甚至,机器人市长可以比人类市长做得更好吗?我们正处在时代的交界线上,《数文明》打开了一个瞥见未来世界的小窗,种种未知、机会、和挑战等待着人类解锁。

    “数据是新世界的土壤,我们要用,更要护。”罗振宇在荐书视频中提出了一个比喻:内燃机的发明固然重要,但只有同时发明刹车,新的交通形态才真正产生。在他看来,涂子沛在书中提出的“数据私有化”的构想,可能就会发挥刹车的作用。

【编辑:贾志强】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