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交车坠江后,为何又来一波对女司机的妖魔化?

2018-10-2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土土绒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成为这两天牵动国人心弦的悲剧。除了受害的公交车乘客之外,被撞小轿车女驾驶员的命运也令人唏嘘。因为最初媒体报道称,事故系公交车避让一辆逆行的小轿车所致。尽管很快,警情通报就澄清,事故原因为公交车在行驶中突然穿过中心实线,撞上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越过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但这名女司机依然遭遇了一场迅猛的舆论群嘲,网友甚至“照例”问候了整个女司机群体。

  对此,女司机的丈夫十分愤怒,“我们才是受害者,为什么还要冤枉我们?”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一开始的媒体报道出了偏差。但是,在反转的舆论中,还有一些值得玩味的细节。

  首先,一个事实怎么报道,其实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我们在媒体上看多了“女司机”肇事的新闻,但是,哪个媒体在报道男司机肇事时,会在标题里正文里特意强调这是一位男司机吗?据媒体统计,在2016年全年的交通事故报道中,新闻报道提到“男司机”的有134篇,而提到“女司机”的则有510篇,数量与提及“男司机”的相比,几乎是男司机的4倍。

  这是因为男司机出的交通事故更少吗?并不是。根据杭州、南京、济南三地的交警部门发布的交通事故数据,在2016年全年,杭州市男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是女司机的6倍,南京市是2.4倍,而女司机肇事致人死亡数仅约为男司机的五十分之一。

  数据不会说谎。既然男性司机出的事故更多,为什么媒体总爱报道女性司机,并且总要在新闻中强调女性的性别呢?

  其次,对于一个信息作出什么反应,也并不完全取决于信息本身,而是跟人们的知识结构、经验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

  比如说,同样是带孩子,网上有很多爸爸带孩子的囧相图,这些图片中,爸爸和孩子往往都脏兮兮、惨兮兮的,家里更是一团糟。但网友看了却觉得很可爱。同样的场景,如果主角换成妈妈,恐怕就没有人觉得可爱了,反而会觉得,这是什么妈妈啊?怎么这么邋遢?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因为大家在潜意识里,会觉得带孩子是妈妈的责任,妈妈当然应该带好;但爸爸却不需要负这种责任,所以出点差错很正常;不但正常,而且爸爸愿意帮忙带就很好、很顾家了呢。这就是人们的经验和认知带来的差别。

  同样的,在一个新闻当中,如果肇事的是女司机,人们就会跟以往的“女司机肇事”事件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女司机驾驶技术不行、更容易出车祸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就形成了一种集体潜意识,时时刻刻等待着事实的验证。一旦有一个事件符合了这种潜意识,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放大它:“看,我说的没错吧,女司机就是不靠谱!”但如果事实跟经验不符,人们就倾向于忽略这个事实。

  所以,在新闻反转之前,人们对女司机群体的又一轮妖魔化,究竟是单纯的基于事实呢?还是在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之下,激起的义愤呢?这恐怕值得思考。而且,就算这个悲剧真的是由一位女司机造成的,新闻没有反转,就可以藉此来批判整个女司机群体吗?什么时候,性别才能从舆论关注的焦点中消失呢?

 

【编辑:齐琪】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