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膀胱癌淋巴转移研究新突破

2018-10-26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刘文琴 林洁

    中青在线讯(刘文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洁)记者25日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获悉,近日公布的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名单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兼泌尿外科副主任林天歆,获得正式立项资助。他是今年肿瘤临床中,唯一获此资助的医生。

    9月20日,该医院林天歆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淋巴转移相关基因1(LNMAT1)介导趋化因子2(CCL2)募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膀胱癌淋巴转移”的文章。林天歆教授为通讯作者,陈长昊博士、何旺博士和黄健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男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第6位。膀胱癌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转移,而淋巴转移是主要和首发的方式。淋巴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旦发生淋巴转移,5 年生存率只有25%-35%,是危害患者生命的头号杀手。

    林天歆介绍,人体中遍布着错综复杂的淋巴循环系统,仿佛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其主要起免疫防御的作用。当肿瘤细胞侵入了这样的淋巴管中,像是高速公路上从一站到下一站进行播散。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的受累,相当多患者会出现远处淋巴结构的转移。而发生了远处转移的膀胱癌患者,除了化疗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新的方向和希望。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膀胱癌淋巴转移的关键因子,美国已经开始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单抗治疗转移性膀胱癌的一期临床研究。但是,这个“罪魁祸首”是如何被调控的呢?

    林天歆教授团队于近期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一个“秘密”:膀胱癌相关基因2(BLACAT2)能够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启动子区转录和表达,导致膀胱癌淋巴转移;同时证明,膀胱癌相关基因2(BLACAT2)过表达的患者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单抗治疗效果更好(J Clin Invest, 2018)。沉默膀胱癌相关基因2(BLACAT2)的表达就像大坝一样,在肿瘤上游源头上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截流”,进而抑制了膀胱癌淋巴转移。

    团队进一步发现,有部分患者,虽然在膀胱癌相关基因2(BLACAT2)上低表达,但也能发生淋巴转移,这提示有其他机制调控膀胱癌淋巴转移。

    林天歆介绍,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团队深入研究发现,有一部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并不来自肿瘤这个“种子”,而是来源于肿瘤微环境这片“土壤”。

    团队首先鉴定了调控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相关的“帮凶”淋巴转移相关基因1(LNMAT1)。进一步研究发现,淋巴转移相关基因1(LNMAT1)不但起着调控这片“土壤”的作用,还能“引诱”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促进膀胱癌发生淋巴转移。

    由此可见,如果人工干预这一膀胱癌“帮凶”的表达,将能改变“种子”的生存情况,进而调控“土壤”滋润作用,可能对抑制膀胱癌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发挥重要价值。

    据悉,这是林天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明淋巴转移相关基因1(LNMAT1)介导肿瘤微环境的重要作用及通过与趋化因子2(CCL2)协同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子机理,对认识膀胱癌淋巴转移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于在膀胱癌淋巴转移中潜在治疗靶点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完)

【编辑:李伊涵】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