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转金融就没有出路?焦虑出卖了你的心虚

2018-10-2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谭影子

  部分人在没有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特长、知识储备情况下,盲目转向金融,将金融行业当作一辆通向“成功”的顺风车。

  -----------------------------------------------

  最近,一股“不转金融就没有出路”的焦虑之风席卷北大未名BBS:分红百万元的大项目,六七位数的工资奖金,五星级酒店与香车宝马……这些金融从业者的生活状况,无不令人蠢蠢欲动。乃至于有学姐写下长文,痛陈自己在“情怀”和金融中选择前者的惨痛教训。类似焦虑和讨论不限于北大,弥漫在全国高校的“金融热”也并非一天两天,很多人脸上都写着要抱金融专业大腿的欲望。

  社会一感冒,大学就打喷嚏。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很大,选择“来钱快”的行业,过上更优裕的生活,这条逻辑似乎无可厚非。但焦虑之风蔓延,部分人在没有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特长、知识储备情况下,盲目转向金融,将金融行业当作一辆通向“成功”的顺风车。

  “社会太浮躁了,学生们能怎么办?”我对这种无可奈何不以为然,金融行业平均薪资的确较高,但内部分层明显。而且,在经济增长减速、监管加强、去杠杆改革等外部冲击下,“躺着赚钱”只是梦想而已,加之加班多、出差多、压力大,我实在很难相信大批并不热爱且缺乏专业知识的同学打心底里愿意加入这个行业。据我观察,大学生自身的“心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是的,专业上的焦虑,出卖的是大学生的心虚。一句话说得好,一直对发型不满意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肯承认是脸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与专注度。在本专业的“心虚”引发焦虑,而看上去高大上的金融就成了治疗焦虑的良药,而这种治疗,本质上还是会陷入“心虚”的怪圈。

  最近,我恰好在一家财经类媒体实习,通过接触金融圈不同层次的人士,了解到了一些金融行业的新变化。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正在不断替代基层“金融民工”,当今和未来的金融业更需要有深度市场认知、灵敏市场嗅觉的高层次人才。一家成功的基金或者咨询公司,会聚集来自数学、物理、金融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他们又在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乃至文学、哲学方面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能够纵横捭阖于中日美欧、股债期汇等多个市场。如果只是抱着搭顺风车的心态,把马马虎虎、敷衍应付的一套照搬到金融学习积累中,就算转行成功,也难以实现当初飞黄腾达的梦想,到头来会不会因为在金融专业“心虚”而转向另一个新热门也未可知。

  从根本上看,这种“心虚”源自固化的“中学奋发图强,大学一朝忘光”的学习模式。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眼里,大学的核心意义在于那一纸文凭。辛苦学习12年,大学文凭和白领工作就是回报。然而,在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啃老本”“搭便车”的学习态度已经过时,热爱学习、专注学习、终身学习更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20岁左右的大学生不愿沉下心来钻研学问和技能,缺乏立身之本,只能任由自己在焦虑之风中浮浮沉沉——这才是社会的悲哀。

  当今,公众对生活质量的提升需求、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机遇,有真才实学、在某个领域精专的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就以金融行业为例,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专业化产品的设计发行,在中国市场均有巨大空白,等待着专业过硬、视野宽广、有战略眼光的人来开发。那些抱着搭便车心理,以为会用几个数据分析软件就能赚大钱的人可以醒醒了。

  金融投资领域有“基本面”的说法,货币政策、经济大环境固然能影响投资收益,但公司的长期发展状况和盈利能力才是增值的保障。放在这个话题下,大学生的真才实学、技能能力、战略思维、创新意识等品质才是支撑自身长期发展的“基本面”,在晃荡的市场环境中慌张地“抱大腿”势必不能长久。

【责任编辑:黄易清】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