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宫的爷爷”遇上凤阳小岗村

2018-10-1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刘昶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昶荣

  金秋的阳光洒在明中都皇故城的城墙上,给这座位于安徽省凤阳县的古城又增添了几分韵味。

  10月18日,来自清华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和来自北京五中、广州执信中学等重点学校的老师们一起踏入了这座古城,共同感受历史的厚重。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单士元曾来古城考察,开玩笑说这里应该是“故宫的爷爷”,南京的故宫被称为“故宫的爸爸”。明中都皇故城建于1369年,是朱元璋登基之后在自己的家乡所建,其建立时间早于故宫(1406年),面积也比故宫大。更为重要的是,中都城的规划上承唐宋,下启明清,不但为明南京,而且为中国都城杰出的集大成作品北京提供了建设蓝本和实践经验。

  这座仅仅建造了6年的古城,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建成,后来也没有使用,之后还被多次毁坏。秋天草树渐枯,让明中都皇故城显得更加萧瑟。然而,朱元璋开国建制的历史却被留了下来。

  听着朱元璋故事长大的合阳县小岗村农民严金昌当初也没有想到,自己在1978年会参与到一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中。

严金昌与给师生们讲述1978年的那个夜晚。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隽辉

  曾参与接待多位国家领导人的严金昌再次向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同学们讲起了1978年12月的那个夜晚。1978年秋,安徽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秋种无法进行,小岗村也不例外。再加上之前农村实行集体耕作,农民的生存问题遭受到严峻的考验。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不逃荒要饭”,严金昌和其他17位村民签下了生死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严金昌回忆说,当天晚上非常黑,他们在悄悄地干这件事情,怕被别人发现举报。他向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坦言,当时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按手印。

  “分田到户”后,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严金昌一家8口人当时分到了35亩地。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严金昌一家收获了两万多斤粮食。而在此之前,他们一家人一年只能分到600多斤粮食。当年,小岗村全队的粮食总产量是6.65万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达400元,相当于1978年的18倍。

严金昌和其他村民签的“生死状”。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隽辉/摄

  来自清华大学的宋琨在听完严昌金的讲述后,感慨道:“初见严老,只觉得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大爷,骑着电动车,拿一个写着小岗梦的水杯就来了。没想到,亲历者的自述让历史书里的文字瞬间变得生动。从1978的黑夜‘密会’,到小岗人吃饱饭;从‘生死托孤’,到大包干推向全国;从‘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40年……我想这就是研学的意义吧!真正的研学是基于课本的,是从课本中走出来的,更是回归课本的!”

  “皖·约”2018安徽省精品研学线路大型传播体验活动采风团10约18日分赴皖北、皖南、皖中,宋琨参与的是“魅力皖中” 研学路线采风团。“魅力皖中”研学路线的讲解人朱梅海,是凤阳本地人,在明中都皇故城她很自豪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从当年朱元璋起义创立新朝代,到40年前‘大包干’揭开农村改革的序幕,凤阳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一直都有,代代传承。”

【编辑:齐琪】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