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连:从“芦荡火种”到陆军尖兵

2018-08-20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潘志贤 张玉甫 朱炜昊

    张玉甫 朱炜昊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潘志贤

    8月上旬的盛夏之夜,青藏高原昆仑山腹地却寒意逼人,因为帮厨洗菜时用的是凉水,赵小龙的手上竟然长出了2个冻疮。

    “对于咱‘沙家浜连’的兵来说,这不算啥!”赵小龙说得轻描淡写。

    1939年11月,“沙家浜连”前身新四军老六团刘飞等36名伤病员组建而成的革命武装力量,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江苏常熟阳澄湖地区的芦苇荡里进行抗日斗争,激战杨沟楼、火烧桐歧庙……连战告捷。这也是著名京剧《沙家浜》的原型。

    芦荡火种,薪火相传,79年后,新时期的第83集团军某旅“沙家浜连”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沙家浜的兵,个个顶呱呱”

    赵小龙是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2015级3班学生。他于2016年9月参军入伍,成为“沙家浜连”第3097名战士。

    赵小龙之所以选择入伍,是因为学校的一次征兵路演。

    “正值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少,就应该去部队接受风雨的洗礼。”赵小龙说。然而,他这个决定却遭到了身边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太冲动,放着好好的985名牌大学不读,跑去当什么兵?”老师同学们不理解,家里长辈们也语重心长地开导他:“不要为了一时新鲜耽误了自己的未来,如今社会发展这么快,两年之后已是‘沧海桑田’。”

    这些,赵小龙都听不进去,“像着魔了一样,非要当兵。”暑假为了回校办理证明材料,火车没有座位,他站着熬了三天两夜,在成都和武汉之间辗转来回。家人见他这么坚持,便不再多说什么,终于点头同意。

    可是初到新兵连,赵小龙的训练不合格、内务不达标,屡次拖了班级后腿,让顶着名牌大学生光环的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还大学生呢,简直是生活不能自理!”新兵班长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赵小龙。打那以后,他每天晚上体能加练,汗水要湿透一整张报纸才上床睡觉;早上5点起床,披装6公里跑步……赵小龙很快成了“名人”。

在陌生地域进行实弹战术演习。朱炜昊 摄影

    新兵下连,赵小龙被分到了“沙家浜连”。在入连仪式上,每个人都有一个编号,这让赵小龙意识到自己到了一个“特殊”的连队。

    很快,一次考核让他更加感受到了“沙家浜连”的“与众不同”。

    2017年7月的一天,正值河南最热的季节,连队刚组织完20公里的负重行军训练,突然接到下午参加武装5公里越野考核的通知。

    官兵连午休时间都在赶路,普遍有些疲惫。“不要忘了,咱们是‘沙家浜连’的兵!沙家浜的兵,个个都要顶呱呱。”连长的一句话,点燃了大家的激情。

    在闷热的酷暑天,大家竭尽全力,超越极限,向终点奔跑。列兵李森冲过终点后晕倒在地,拳头却一直紧握,保持着跑步姿势。清醒过来时,他问身边战友:“我跑到了吗?我是不是过了终点才倒下的?”

    那晚,赵小龙彻夜未眠,他决定报考军校,继续留在军营。

    “沙家浜连”有为表现优秀的士兵设立“尖兵餐桌”的传统,赵小龙屡次获得“尖兵”称号,被战友们赞称为“钉子户”。

    “跟我来,看我的”

    “连长是我们的榜样,是大家心中的‘男神’。”21岁的邢纪奎,也是一名大学生士兵。

    “作为新兵,刚下连队时,大家节约意识不强,馒头吃不完就丢了。”邢纪奎回忆道,连长孙国义号召开展光盘行动,他就暗中观察“连长能做到不?”偷瞄两眼,邢纪奎发现连长真的“以身作则”。除了生活上,孙国义训练上更是不含糊,他先后参加了2015年“9·3阅兵”和201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

    “干部们要自己顶呱呱,才能让战士服气。”孙国义经常跟大家说的一句话是“跟我来,看我的。”在任务面前,“沙家浜连”永远是连长、指导员最先冲在前、带头上。

    连长如此,“沙家浜连”的班长们个个也都是“扛把子”。

    五班班长冯箭,从军10余年,是在“沙家浜连”呆的时间最长的兵。在2012年入伍第5年时,冯箭参加全集团军比武,在400米障碍这个项目中创下了1分39秒的记录。虽然当了班长,但每逢有比赛,冯箭依然会主动报名,在2017年第83集团军“创记录破纪录”比赛中,冯箭以1分38秒打破了自己创下的记录,并荣立二等功。

    “冯箭班长带头挥锹挖掩体,有考核时,班长也会和我们一起参加。”邢纪奎说。

    不仅是冯箭,一班班长郭成成也是如此。他在考核比武中,打破集团军手榴弹投远、投准两项纪录,也荣立二等功。

    一年内,“沙家浜连”2个人荣立个人二等功,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一下拿到3个二等功,让战士们自豪不已。

在进行“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歌咏比赛。朱炜昊 摄影

    “沙家浜连”的兵不是刻意挑选的,但每个兵到了连队后,都会自发刻苦训练。该旅新调整组建一年多以来,无论是组织军械员集训,还是卫生员集训、预提士官集训,旅里的结业考核第一名往往是“沙家浜连”的兵。

    “争第一是基础目标,上级有考核时,对别的单位是任务,对我们而言,是机会。”连长孙国义说,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需要连队干部们行得正、个人素质过硬,才有发言权。

    成绩的背后,他们则经受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入伍的刘家成,因为家里父辈有从军经历,便送他到部队锻炼。刚到连队时,刘家成觉得部队不自由,甚至有抵触情绪。

    今年1月,“沙家浜连”驻地突降大雪,连党支部研究决定:不将室外训练调整为室内学习教育,继续按原计划进行战斗勤务训练。他们利用难得的冰雪天气条件,展开以往很少进行的寒区伪装训练。从连长孙国义到所有战士,都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训练了两个小时。

    第二天一早,随着紧急集合哨声的响起,官兵全副武装开赴陌生地域,利用战备器材进行伪装、构筑和现地环境融为一体的掩体、挖设散烟灶……

    经过一次次这样的磨炼,刘家成思想有了变化。“思想升华了,刚来时混日子的想法没了,以后要把自己用到每件有意义的事业中。”他说。

    “每次新挑战,都要再立新功”

    “沙家浜连”的每个入连战士,第一堂课都会在连荣誉室上,每面旗帜、每个荣誉是怎么得来的,指导员都会一一为大家讲解。

    拿一次荣誉容易,但“沙家浜连”的兵深知,在改革强军建设的新征程上,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必须再创佳绩,在70余年的薪火传承中续写新的辉煌。

    2012年初,“沙家浜连”所在的旅由摩步旅改制为机步旅。他们像“接新娘子一样”迎接回了新装备,可当钢铁战甲驶入训练场,缺教材、缺人才、缺训练方法等问题便接踵而至。

    “指挥装甲车训练时,见装甲车不听‘招呼’,让人急得猛拍战车钢板……”孙国义回忆说。

    看到部分官兵出现畏难情绪,连里组织大家又到了荣誉室,注视着一幅幅抗战时期有些发黄的黑白照片,触摸一块块闪亮的荣誉奖牌,大家深受触动:抗战时期许多革命前辈入伍时连枪都没有,照样靠手中的大刀、长矛奋勇杀敌,用缴获的武器不断壮大自己;今天有了新型武器装备,怎能在困难面前止步不前?

    编写教材、完善设施、封闭集训,他们在摸索中找准了转型建设的“发力点”。来不及庆祝成功的喜悦,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

    2015年,“沙家浜连”所在的旅整建制换发信息化装备,全面开启了三年之内的第二次重大转型。新装备再次列装后,全连官兵白天争分夺秒苦练专业技能,晚上加班加点钻研专业理论,6个月内就完成了新型步战车30多个课目的理论学习和实装操作,干部骨干人人精通装甲三大专业,个个取得三级以上等级证书,年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特别是在接装仅8个多月的情况下,“沙家浜连”参加集团军整建制战备拉动,所有新装备全部出动,平均机动距离320余公里,连队“动、通、保”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检验。

在高原组织的实兵演练迅疾出动。朱炜昊 摄影

    今年初春,在一场野外驻训场等级认证考核中,“沙家浜连”的薛碧的成绩引起一阵议论,他是“沙家浜连”出了名的“学痴”。

    薛碧只有初中文化,入伍之初,他就表现出了对装备的热爱,一天到晚嘴里念念叨叨不停,遇到不好理解的知识点,就向身边战友请教,晚上学习室加班的人群中总有他的身影。

    “降档,开1桥4桥……”有天晚上,全班都被薛碧的梦话叫醒了,原来薛碧睡梦中还在背题。

    凭着这种对学习的“痴”劲,在后来的理论补考中,薛碧以高分通过,顺利拿到了驾驶等级证。

    新装备列装刚满两年,薛碧就取得了驾驶、通信、射击“三大专业”等级证书,担负两代装备多个课目的先行示范,是官兵心中名副其实的理论能讲授、实车能操作、下车能修理的“兵专家”。

    在“沙家浜连”,取得驾驶专业的人员有23人,通信专业18人,射击专业16人,每一个专业通过的人数都比连队装备的装甲车连还要多,“一专多能”已经成为了官兵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今年,“沙家浜连”被抽走19人作为维和预备人员,但丝毫没有影响到连队的正常运转。

    新的“沙家浜”传人,更是不忘连队的光荣传统和使命,对英雄血脉的传承,对历史荣誉的捍卫,是“沙家浜连”官兵勇争第一的精神动力。而且这种动力,在新时代更加强劲,他们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荣誉和传统化为练兵动力,强军路上永立潮头,勇当陆军尖兵。

【编辑:黄易清】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