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尊重之心

2018-08-15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杨杰

  马上七夕,直男们殚精竭虑的日子又要到了。这个夏天能不能愉快地结束,就看七夕礼物送得怎么样了。

  各公号摩拳擦掌,玩命抓住刷流量的机会。博主们各种支招,罗列礼物清单,甩个链接,最后和商家双宿双飞。

  其实礼物不只是现代人的难题。送礼的传统早在先秦已有之,不比圣诞老人塞袜子晚。《仪礼·曲礼》中说“礼者,自卑而尊人”。所谓礼,就是要自谦的同时,也要长存尊敬之心。

  按照指南准备的礼物,也许不会踩雷,但少了诚意,也难做到出奇制胜。送礼若能送到点子上,送到心坎儿上,绝对是门艺术。

  夏天的棉袄,冬天的蒲扇,你送了不但增进不了情谊,反倒给人添堵。给一个睡1.2米宽的床、在外合租的姑娘,你送一人高的玩具熊,这眼力见在哪儿呢?

  季羡林是个送礼的好手。他在德国留学10年,曾经非常胸闷地吐槽“毕业即失业……大学生要努力抢一只饭碗。如果没有后门,照样抢不到饭碗……”

  正值二战,德国物资紧缺,挨过饿的季羡林开始研究怎么送礼。送礼的对象是梵文领域的大师西克教授,也是决定季羡林德国求学路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人物。

  季羡林千辛万苦地弄到一点儿面粉和“贵似金蛋的鸡蛋”,以及一斤白糖,拿到最有名的糕点店里,请糕点师烤了一个蛋糕。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极其贵重的礼物。季羡林“像捧着一个宝盒一样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里。这显然有点出他意料,他的双手有点颤抖,叫来了老伴,共同接了过去,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来了。”

  西克教授后来几乎成了季羡林在德国的靠山,这块“金蛋蛋糕”算是送到心窝窝里了。能想到这个点子,季老也是怀着感恩之心,“叹服教授异常认真、严谨、细致的学风”的。

  礼物比金钱要含蓄些,避免了过于赤裸裸的利害算计,乃是个温柔的缓冲,给彼此留面子,也显得多些情分。

  古代当官的有互赠雉鸡的传统,为啥是雉鸡呢?因为它不吃诱饵,不怕威胁,如果被活捉也会自杀。送雉鸡,表达内心的敬意和忠信,也是互相砥砺之意。后人的送礼,渐渐少了些尊敬之心,成了雅物掩盖下的丑陋交易。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写过一个最会送礼的陈四:人世间最吃得开的是四大样:钱、权、爹、长相。有钱有权还得会使,有爹有长相还得会用,这里边有一样紧要的东西不能缺——送礼。靠着给官送礼,书没读过多少的陈四,年纪轻轻当上局长,得了“实惠”。

  这种“进贡”在明代还略微含蓄。各地官员在春节前会给京官送红包,每个信封都有个文雅的名字,40两的写着“四十贤人”,300两的写着“毛诗一部”(因为《诗经》号称三百篇),1000两的写着“千佛名经”(佛经名)。

  那会还流行“雅贿”,送文物字画。直接送太打眼了,不够聪明。行贿者想了个法子,先去字画古董店,把送礼对象跟老板讲清楚,再把银子交给字画店老板。老板收下银子后,就会到那位大官的家里,用这笔银子买下他收藏的一幅画,再将这幅画交给行贿者。行贿者再捧着这张很雅致的毫无铜臭的礼物登门拜访。

  巨商胡雪岩为了结识总理衙门大臣宝鋆,便用了这一手儿,三万两拿下了宝鋆家唐寅的手迹,物归原主后也结识了宝鋆。

  到了晚清,遮羞布都懒得扯了,尊敬之心全无,送礼完全是迫不得已。封疆大吏向太后、皇帝进贡物品表孝心,要在礼单中夹银票。这些银票都被宫中的经办人员拿走了。你不夹,他们就把你的贡品摆在不显眼的地方或者压根儿就不摆上台面。礼金的具体金额,各个衙门都有一套执行标准。《官场现形记》中,就有一个新任官员,因为没有得到本衙门各种迎来送往礼金标准,得罪了上司和同僚,最后黯淡下台。

  送礼变成巧取豪夺,哪还有什么雅致可言。别说什么尊敬之心了,送礼的人可能转头就收起笑脸,暗暗咒骂收礼的人不好伺候。送礼的心术不正,收礼的巧立名目,败坏了多少年礼尚往来的传统。

  有人出主意,现在想给谁送礼,就看准他的座驾,使劲追尾,然后私了就是了。有喜欢骑自行车上下班的领导,想送礼的可得悠着点。

【责任编辑:贾志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