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科考队全程观测海漂垃圾 日本海一带漂浮垃圾较多

2018-08-0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路涛 郭佳立

    编者按

    7月20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踏上前往北极的征程。未来两个多月,他们将在极地探索未知奥秘,孵化奇思妙想。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开设“逐梦北极青春行,海洋强国有我在”专栏,联合《中国海洋报》全程报道。

    中国青年报、中国海洋报联合报道

    执笔:中国海洋报记者 路涛

    7月22日至8月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进行了连续10天的海洋漂浮垃圾观测。观测结果显示,从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再到楚科奇海,四大海区中,日本海一带的海漂垃圾最多,随着船向北航行,海漂垃圾逐渐减少。

    自7月22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进入日本海以来,海漂垃圾观测项目执行人鞠茂伟每天都要对塑料瓶、塑料袋、泡沫塑料等7类垃圾进行一个小时的观测。

    途经日本对马海峡时,在一个小时内,他用肉眼观测到了6种不同的漂浮垃圾,有塑料瓶、塑料袋、泡沫塑料、渔网、塑料铲、塑料球等。在他填写的海漂垃圾观测记录表上,记者看到,体型较大的漂浮垃圾有渔网1个、塑料玩具铲1个、塑料球1个、矿泉水瓶2个、绳子1根、球形泡沫塑料3个,而更多的是体积较小的塑料瓶、塑料袋和泡沫塑料的碎片,数量高达55个。

    漂浮的泡沫塑料箱。中国海洋报记者 路涛/摄

    “大中型的漂浮物都比较明显,用肉眼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漂浮物的形状和材质。而粒径比较小的漂浮垃圾往往难以分辨,需要使用望远镜进行观察。”鞠茂伟认为,日本海一带海漂垃圾数量之所以很多,与周边密集的人类活动和船舶航行有着重要关系。

    海漂绳子。中国海洋报记者 路涛/摄

    7月25日,“雪龙”船航行至鄂霍次克海。在这一海域,鞠茂伟观测到的垃圾以塑料袋、泡沫塑料和渔网为主,“能明显感到,海漂垃圾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28日,“雪龙”船进入白令海。当天天气晴朗,海面基本无浪,非常利于观察。北京时间12时13分至13时13分,一个小时内,鞠茂伟观测到漂浮垃圾只有白色的小块泡沫塑料。29日、30日,在相同的海域,他观测到的漂浮垃圾仅有两个塑料碎片。“这片海域相对比较干净,我们观察到的很多小型漂浮物实际上是随船飞行觅食的海鸟的羽毛,并不属于漂浮垃圾。”

    海漂垃圾的主要来源是陆地的人类活动,如生活垃圾管理不善、处理不当,随意丢弃的塑料制品等,这些都有可能在入海河流、降雨、风等的作用下成为海漂垃圾,危害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

    据了解,海洋表面漂浮垃圾与微塑料调查工作,是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的重要内容。2017年,我国首次将这一业务化工作拓展至了南北极地区。在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考察队首次沿考察航线全程开展了海洋表面漂浮垃圾的观测工作。

【编辑:杨海琴】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