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2017年我国器官移植手术量世界第二

2018-08-0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刘昶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昶荣

    今年42岁的张先生在没有做肝移植手术之前,饱受腹水、黄痰、眼睛发黄等肝硬化症状的折磨,每天靠打蛋白来维持生活。去年8月,他听说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完成了世界上首列无缺血肝移植后,遍转院来到了中山一院。

    手术后的效果超出了张先生的预期。他术后两周便能行走自如,“吃得好、睡得香,气色也很好。” 看望张先生的亲朋好友感叹,手术前后的他判若两人。手术后3个月,张先生便能自己开车,重返工作岗位。从做完手术到现在,大约11个月的时间,他没有得过感冒、发烧等疾病,也没有发生感染和排斥现象。张先生非常珍惜肝移植后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新闻发布会现场。刘昶荣/摄

    中山一院开启全球器官移植新时代

    张先生接受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曾被《美国移植杂志》评论为:“在器官移植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器官移植将进入热移植时代”。所谓“热移植”是针对传统器官移植技术而言的。

    在传统器官移植过程中,器官血流必须中断数小时,由此产生的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会严重影响移植疗效,甚至导致移植失败。而“无缺血”移植技术,是将被移植的器官放入“多器官维护系统”内,这个系统模拟人体进行供血、供养,“再加上手术技术的创新,基本上可以做到整个手术过程中,器官不中断血流”,7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教授何晓顺介绍了他带领团队突破的这项技术。

    据了解,“无缺血”移植技术术后缺血相关并发症为0,肝损伤指标下降86.1%。无缺血移植技术与高铁“复兴号”、“墨子号”量子卫星等一起,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等八部委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科技创新”。

    器官功能替代治疗取得显著成效

    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迅速提升,医疗的可及性明显增强,广东省在内的部分省市各大医院在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所取得的经验、成果,成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整体发展的一个缩影。

    郭燕红表示,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器官功能替代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以人体器官移植为例,我国于2015年成功实现移植器官来源转型,所有移植器官均来源于公民自愿捐献。目前已经建立了符合国情、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实现了器官移植“量质双升”。

    2015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有2766例,2017年已达到5146例,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捐献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从2010年的0.03上升至2017年的3.72。2017年,我国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超过1.6万例,其中,86%的器官来源于公民逝世后捐献,14%来源于亲属间活体捐献,手术量居世界第二。2018年前5个月,我国实施器官移植手术7559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0.7%。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也由163所增加至178所。

何晓顺(左)和患者张先生。刘昶荣/摄

    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之相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广大患者关注的焦点。

    郭艳红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后会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规范化管理,医疗技术是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的重要载体,而科学的管理是保障医疗技术健康发展的前提,如何在促进医疗技术能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技术管理的核心。

    此外,郭艳红还表示,正在研究制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近期将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实施,这样一个部门规章将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建立医疗技术分类管理、质量控制的制度框架,同时还将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主体责任,指导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疗技术的分类管理、手术分级、医师授权等管理措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编辑:张曼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