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的一天》:把古代名画变成孩子能看懂的绘本

2018-07-14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蒋肖斌

 中青在线北京714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用“排队几小时,看画几分钟”来形容每次观看画展的经历再恰当不过了。该从哪儿看起?画中的山水、花鸟、鱼虫、人物到底有什么关系?具体讲了什么?画中的小细节有什么内涵?大部分观者对这些问题都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中国名画绘本《汴京的一天》《洛水寻仙》正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看懂中国画而诞生的。

    曾孜荣

    今天上午,资深艺术推广人、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曾孜荣编著的“中国名画绘本”系列:《汴京的一天》《洛水寻仙》,新书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作者曾孜荣、“新经典文化·爱心树童书”总编辑李昕,共同揭开了“名画绘本”创作背后的秘密,就“如何和孩子看懂中国画”这一主题展开对谈。

    《汴京的一天》描述的是“中国第一长卷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故事。《清明上河图》长5米多,画中有上百个人物,数十个场景:“京城郊外的早晨冷清而宁静。一支运货的骡队走过田野上的小路。”“一匹马不知怎么受了惊,在路上嘶鸣狂奔……一个孩子吓坏了,跌跌撞撞地扑向大人怀里。”“高大的虹桥上行人如织,桥下船只往来”……从宁静的清晨郊外开始,这本书带我们在北宋都城汴京中徜徉一天,身临其境地感受九百多年前的市井生活,感受画中的热闹与繁华、冲突与危机。

    《洛水寻仙》讲的是中国画鼻祖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故事,这幅画被称为欣赏长卷中国画的最佳开端,描述了曹植与洛水女神偶然相遇、互相爱慕,最终却不得不分离的美丽神话。除了主角曹植与洛神,画中还出现了女娲、双头神兽等。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人物和情节,该书在故事开始前设置了“人物介绍”,不仅为读者提供了阅读本书必要的知识储备,也让整个故事文本条理更加清晰。

    曾孜荣曾任今日美术馆副理事长、《东方艺术》杂志主编,对东西方艺术都十分了解,多年来一直在从事艺术推广工作,致力于中外艺术的策展、中国画的普及、出版与教育工作。长期在各大媒体及新媒体平台开设艺术专栏,风格简练有趣,引人入胜。

    曾孜荣认为,很多中国画之所以不为人知,部分原因是尺幅很长,不便于公开展览,如果印在书上,图像会缩小很多,细节和笔触都不容易看清。普及工作做得不好,很多人对中国画就有偏见,认为中国画陈旧黯淡,画的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没什么新意。其实,每个时代的中国画大师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画作内外的故事也都极其鲜活生动。

    李昕认为,绘本是孩子欣赏和了解中国画最贴切的形式。为了让这套书更有绘本的感觉,书名没有直接采用原中国画的画名,而是像说故事一样,重新起了书名——“洛水寻仙”(顾恺之绘《洛神赋图》)充满了神秘色彩,《汴京的一天》(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则简明亲切。

    在装帧设计上,中国名画绘本也一改普通中国画类读物以画作局部作为封面主体的做法,用饱和度较高的纯色做护封底色,给人明快、活泼的感觉,模切挖洞设计则既露出了里面封面的重要细节,又增添了神秘感、现代感,具有现代绘本的设计风格。

    该书责编邢培健介绍,为了把古代长卷中国画完美地转换成孩子易于阅读和欣赏的绘本,“中国名画绘本”在情节分割、图画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可谓做足了功夫。以《洛水寻仙》为例,为了让孩子更容易理解画中的故事,编著者把画面分成了十段,对应了故事发展的十个情节:水边休息、一见钟情、顾盼生姿、两情相悦、众神赞颂等,在画面上的恰当位置切割,既不影响画面完整,又准确分割了情节。

    “中国名画绘本”系列的第三部《绿水青山走遍》正在创作之中,不久将会与广大读者见面。绘本的形式加上讲故事的方式,把中国古代长卷画带到大家的身边。翻开它,你会如同穿越千年,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魅力。

【编辑:董志成】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