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那永不泯灭的悲壮
讲述西路军“娘子军”浴血往事 纪实文学《大山的呼唤》在京首发

2018-06-14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蔡梦吟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蔡梦吟)日前,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奋斗历史为背景的纪实文学《大山的呼唤》首发式,暨“红军精神、红色文化作品研讨交流会”,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和北京红军西路军后代联谊会联合在京举办。

《大山的呼唤》首发式。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有一支赫赫有名的娘子军部队,那就是于1933年3月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通江县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妇女独立团。1935年,妇女独立团扩编为妇女独立师,辖两个团,拥有2000多名红军女战士。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奉中央军委决定执行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和打通与苏联联系的任务,西渡黄河,于11月改称西路军。此时几经转战、已减员不少的妇女独立师,被缩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约1300余人,她们平均年龄不到20岁,最小的仅12岁。在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和特派员曾广澜的带领下,这支红军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妇女武装,西渡黄河,踏上艰险悲壮的西征征途。

    《大山的呼唤》一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细腻的文学刻画,将读者带回那个巾帼先烈血洒西陲的年代。该书出版方《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刘景巍在此次发布研讨会上说:“红军西路军西征河西,因其慘烈悲壮、虽败犹荣、震撼历史的特点,留给了后人深刻反思历史的巨大空间,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屈不挠、极具韧性和刚性的一面。”

    徐向前元帅之子、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原副主任徐小岩将军为《大山的呼唤》作序。他说:“我们的红军战士都是开创新中国的元勋,红军女战士更是新一代女性的革命先锋,我们应该永远纪念她们,将她们镌刻在中国革命史的丰碑上。”

徐向前元帅之子、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原副主任徐小岩将军在《大山的呼唤》首发式上发言。

    近200名党史和红军历史研究专家、红军后人、文坛从事红色题材创作的知名作家与出版单位代表,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参加了此次发布研讨会。

    军史专家、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肖裕声将军在会上指出,“西路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动力。

军史专家、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肖裕声将军在《大山的呼唤》首发式上发言。

    何谓“西路军精神”?一是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听党指挥的坚定信仰。西路军失败后,被俘的9000余人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屠杀,始终红心向党、英勇不屈,并通过各种方式与敌斗争。

    二是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的牺牲精神。1937年3月,西路军宣告失败时,中央电示:“必须轻装,必须立即采取特种方法,达到保存一部分力量之目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分三路游击,其中骑兵师政委张荣率领约100人的战斗部队和1000余人的伤病员、妇女为一路,向酒泉方向活动,以吸引敌人、分散敌人的追击力量。这种共产党人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的精神,在西路军被放大到了极致。

    三是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在最残酷、最困难、最难以忍受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坚持与敌人血战到底,视死如归。在绵延两千里的河西走廊和祁连山腹地,穿着单衣草鞋的2万余名西路军将士,孤军奋战、弹尽粮绝、伏尸盈雪、视死如归,与飞机、重炮、骑兵组成的强悍敌军血战半年,大小战斗近百次,打死打伤敌军5.5万人。

    《大山的呼唤》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的力作。发布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代表纷纷表示,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代代相传,为新时代不懈奋斗、勇于担当。

    发布研讨会后,《大山的呼唤》、《百岁红军王定国》、《铁血西路军》、《百战将星杜义德》、《一代战将王近山》、《周纯麟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麻城革命歌谣》、《铁在烧》、《西路军三部曲》、《向东找太阳》、《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英名录》、《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人物记》等30多部红色作品进行了现场签赠、签售活动,吸引力大量读者参与。

【编辑:产娟娟】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