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
让科学飞

2018-06-1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景烁

  大概没人说得清楚,下一个飞出魏骁勇科学世界的会是什么东西。

  最近的是一架无人机。前不久,在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的Web Data Minig(网络数据挖掘)课上,那架无人机在教室上空盘旋。机身上的监控摄像头扫描不过一秒,与之相连的电脑里就出现了一个黄色边框。讲台下学生的脸庞被锁定,喜怒哀乐被一一捕捉,一组新的数据实时涌入后台。别说出勤,就连学生是专注、走神,思考或打盹都无处遁形,它甚至还能识别出他们到底听得开不开心。

  这只是魏骁勇新实验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他就发明了一项“刷脸神器”:每次上课前,从教室的不同角度拍几张照片,丢入识别系统经过拼接组成全景,再与学期初的全班照片进行对比,几分钟就能实现智能化的考勤。

  监控摄像头动态记录是它的拓展形式:把学生在课堂的全程表现,甚至是每节课的坐次、活动轨迹,都以数据形式存盘。为了添加无人机捕捉这些“动态”“实时”的新元素,魏骁勇和学生前前后后改装了将近两个月。

  除了无人机,从这名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的科学世界里飞进现实的,还包括为宅男设计的能够自动匹配女神信息的刷脸社交软件;给“学霸”量身定做的联系近、反义词组图显示的“无障碍”背单词神器;以及一块砖。

  那是6年前,为了讲明白冲量定理和杠杆原理,工程实践课上,站在讲台上的魏骁勇拎出了那块红砖。他把砖一半放在桌面一半留在边缘,大喝一声,猛地伸出手来,红砖应声断成两截,台下顿时掌声连连。后来,为了证明没有造假,他又劈断了不下10块,直到右手红肿一片。

  魏骁勇一夜走红,他因此获得了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菠萝科学奖中的“菠萝ME奖”,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舍特曼亲自为他颁奖。他还被戏称为“劈砖教授”。

  魏骁勇欣然接受,干脆把自己的微博昵称也起成“砖家魏骁勇”。他在个人简介上写了几行绕口令似描述:英文授课里面劈砖最好的,上课劈砖里面英文最好的,英文劈砖里面上课最好的。

  “有趣”一直是他的信条。他喜欢说一句话,“Why don't we make it fun when you have to do it in your classes? ”(不如我们课上来点儿有趣的吧?)这名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博士后坚信,“在外界看来,应用科学一直很抽象,只有搞一些具体且有意思的东西出来,才能让大家切身体会。”

  在科学应用的世界里,魏骁勇从来都是“行动派”。20年前,还是学生的他在火车车厢里被挤到无处落脚,抱着被子养神的间歇他突然发现“这样也能睡觉”。返程后,他发明了多功能旅行组合安全气囊。

  从教6年,魏骁勇对折腾新实验始终乐此不疲。那块把手硌得生疼的砖,让教师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他第一次上了电视,也接二连三地登上各种舞台讲述自己的故事。但他并不打算继续这项“老套”的表演,“学生觉得好玩,是因为创新。了解后就没了期待,我不想重复。”

  目前,魏骁勇已有6项发明成功申请到国家专利。直到现在,除了教课,他仍然活跃在“搞发明的路上”。

  盘旋在课堂上的无人机背后,是魏骁勇一个更大的工程——联合社会学、教育学领域的专家,他做了一项课堂内的“样板工程项目”:通过视频采集获取课堂内的关系网,包括同学之间的交互频率与关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关系。

  这并不是一项全新的研究方向,但此前,这项研究只能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以问卷或访谈对学生进行定性分析。魏骁勇发现,通过分析镜头抓取的学生面部表情,“上课的效果一目了然。”他甚至还能得出学生是偏内向还是外向,勾画出他们之间的网络关系。

  在对324名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分析后,魏骁勇看出了新门道——学生的期末成绩和他课堂上人际交往的活跃程度成正比,“在课堂上和更多人来往、互动频繁的学生,成绩基本都挺好。”

  有时他也“证伪”,比如破除对于“学霸位置”的迷信。数据显示,“离老师越近学习越好”并不成立。虽然坐前排的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关系更多,但有些学生离得再近成绩也一般,而另一部分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即使远离老师成绩也能保持在前列。

  现在,在川大计算机系,包括魏骁勇在内的3位老师的20节课上,这个系统已经不可或缺。魏骁勇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点名结果从未成为左右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指标,“也没有一个老师单纯因为考勤方便而使用。”

  他拒绝为“点名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这些年,少说也有10个商家找上门来,要推广人脸识别系统。他压根儿没考虑,“我们的方向是应用课堂和研究,不是产品。”

  他会时不时“倒腾”出系统记录。有时候干脆把相同学科其他老师的授课过程拿来对比。“看学生情绪和行为在时间线上的动态变化,类似的课程在最后结果上的差异,就是为了知道怎么讲课能让学生不停地‘感觉很嗨’。”

  “在传统的模式里,学生只会学知识、考试,很少思考学来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魏骁勇的目的很简单——让学生跳出书本上死板的公式符号。

  在课堂上时不时“搞事”成了他的习惯。人红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如影随形:作秀、炒作……魏骁勇倒很无所谓,“我不是做给围观群众看的,纯粹是因为自己的教学兴趣。”

  一些人喜欢叫他“网红教授”,魏骁勇却自嘲自己早已“过气”:“网上传播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不能说一时有热度就能改变什么。”他希望有人能把目光持续聚焦在科学上。

  也有一些让他欣慰的瞬间:听说有小朋友因为看到他的视频留下印象,自发地喜欢上琢磨科学应用。魏骁勇突然觉得,自己这些折腾的实验有了点儿启蒙的意思。

【责任编辑:贾志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