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核GDP的大鹏新区探索特区生态文明样本
绿色转身 深圳补齐生态短板

2018-05-2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谢洋

  “我选了一条河,全广东最差最脏的一条河——茅洲河。茅洲河的河长是我,请大家监督我。”一年前,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深圳市总河长、茅洲河河长。

  与王伟中一同“上岗”的,还有深圳市148条(160段)河流的河长。深圳市通过建立市、区、街道三级河长组织体系,要在3年内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行走深圳,空气清新,绿树掩映。目前,深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1%,被誉为“公园之城”,并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电动化。

  PM2.5年均浓度从2006年有监测以来最高时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7年的28微克/立方米,居全国大型城市最好水平。“我们力争PM2.5年均浓度今年下降到26微克/立方米,2020年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达到欧盟标准。”王伟中信心满满。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不断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建设完善的现代化功能和宜居的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绿色生态文明转型升级之路,“花园之城”成为深圳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河长”挂帅 打好治水提质攻坚战

  统计数据显示,深圳310条河流中,过去有133条黑臭水体,地下管网欠账5000多公里。在住建部和原环保部2017年公布的部分城市黑臭水体重点挂牌督办的名单中,深圳市有17个黑臭水体在列。

  “河流污染严重是深圳最大的环境问题,也是深圳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我们将举全市之力,打好治水提质攻坚战,到2019年全面实现所有河流不黑不臭。”王伟中表示。

  2017年,深圳全面推行四级河长制,市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市总河长、副总河长。市委书记王伟中挂帅污染最严重河流茅洲河的市级河长,市长陈如桂担任深港界河深圳河(深圳湾)的河长。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的同时,深圳市投入财政200多亿,新增污水管网2009公里,消除了53条黑臭水体,特别是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整治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不黑不臭,茅洲河、观澜河等主要河流水质稳步改善。但目前还有80条亟须治理,污水管网缺口达2353公里,任务仍然艰巨。

  “既善于补齐短板,更注重加固底板,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王伟中说。

  深圳市委按照党中央关于打好“三大攻坚战”部署,今年3月召开治水提质大会战动员大会,明确提出今年再投入336亿元,启动项目397个,整治河道153公里,新建污水管网2353公里,补齐历史欠账,完成62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明年再完成18条黑臭水体整治,到2019年全面实现所有河流不黑不臭。

  “不考核GDP是市里给我们最大的支持”

  如果说深圳的10个区是10个“孩子”,那么大鹏新区无疑是个特别的“孩子”,它是全市唯一不考核GDP的区,保护好“大鹏的眼睛”代表了深圳的远见。

  地处深圳市东南部的大鹏半岛堪称深圳的“桃花源”,森林覆盖率超过76%,大鹏新区位于大鹏半岛上。新区自2011年12月30日成立以来,累计淘汰低端企业184家,超过建区之初工业企业总数的65%。在区领导看来,这样做尽管从短期看会影响GDP增量,但从长远看,会带来巨大的后发优势。

  “不考核GDP是市里给我们最大的支持,给我们留出时间走一条新的道路。”大鹏新区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许斌说。

  三面靠山、一面临海的坝光片区,是深圳现存最大可成片开发区域,也是深圳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之一。

  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自2014年2月开发建设伊始,就引入低碳绿色的新型开发模式,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在道路、建筑、广场等建设中,运用海绵技术,保持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同时,按照国家二级(深圳金级)标准建成的“绿色建筑”,年均减少碳排放量可达50万吨。

  今年3月1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之父”詹姆斯·沃森专程来到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为其领衔的“乐土沃森国际生命科技中心”奠基。作为坝光核心启动区引进的首个重点产业项目,该中心总投资额为28亿元,计划3年内建成投产,将重点发展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细胞免疫治疗、液体活检及健康管理等生命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

  “我们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未来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将承担起大鹏新区新的增长极任务。”许斌充满信心地说。

  数据显示,目前大鹏新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0.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69.2%。累计聚集97家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学、生命健康及海洋生物企业,21个全区市级以上创新载体。

  大鹏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副局长吕旺旺表示,大鹏新区建区6年多来,围绕生态低碳的旅游、生物、海洋等特色产业布局,可以跳出低端发展的老路子,真正走出一条有后发优势、在全国有示范效应的全新发展之路。

  大鹏新区探索特区生态文明样本

  在澳大利亚大堡礁、帕劳的蓝角、印度尼西亚的美娜多等世界知名潜水胜地,都留下过一群深圳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每到一地都会带着“潜爱大鹏”的旗子留影,再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传播海洋环保理念。

  “潜爱大鹏”的火爆让该项目理事沈晓鸣格外有成就感。“潜爱大鹏”是2014年由大鹏新区建立的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珊瑚保育公益项目。加入“潜爱大鹏”的志愿者不仅常去大鹏湾和大亚湾海域种植珊瑚、清理海底垃圾,还通过潜爱课堂、潜爱论坛、潜爱摄影展等方式,引导社会大众走近海洋,认识、尊重及保护珊瑚及其他海洋生物。

  打造生态文明社会共建机制是大鹏新区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亮点之一。当地政府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要发动公民参与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上,大鹏新区以特区精神敢为天下先,不断探索特区生态建设样本。2015年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改革任务分解成六大板块、35个改革项目。其中,18个项目是在全国率先探索或实施的改革。

  深圳市在大鹏新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对新区林地、城市绿地、湿地、饮用水、大气等10类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形成《深圳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技术规范》。这一摸清生态“家底”的举措,既为政绩评价和开展生态补偿提供基础数据,又为“生态审计”和环境监管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贾志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