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法院+检察院”让青年人认识真实的法律世界

2018-05-0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烨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5月2日,由上海的青年法官、检察官、教师、法学院学生共同主讲的“加法”(PLUS)演说会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这场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的演说会,打破了高校和实务部门之间的壁垒,让更多青年人认识真实的法律世界。

    “加法”(PLUS)演说会创始于2015年,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团委发起,其英文含义取自PRO、LEGAL、UNIVERSAL、SHARE的首字母,寓意专业、法律、大众和分享。演说会发起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副处长、团委书记李则立介绍,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演讲比赛,而是一群年轻法律人的思维和视野深度的展示,用听众听得懂的方式分享法律专业成为PLUS演说会的初衷。

    每一位演说者,在PLUS演说上都被要求摒弃过多的表演风格和演讲腔调,尽量本色出演,以思维观点、接地气的故事、高质量内容在短时间内表达主题。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团委书记楼俊介绍,2017年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团委正式加入PLUS演说会,去年的演说会吸引超过150余名法检两院青年报名,经过5个月的筹备,10位选手进入决赛,获得了21万次的网络直播点击量。2018年的PLUS演说会首次走进华东政法大学,成为国内首创、法检校共同主办的法治教育领域视频直播+线下演说会。

      法外有情,是基本共识

    十几年前,一位老人育有四个子女,子女们轮流赡养老人。老人百年之后,每一个赡养老人的子女都拿出了不止一份遗嘱。

    原来,老人身前很有法律意识,跟老大住给老大一份遗嘱,跟老二住给老二一份遗嘱,老三、老小亦都有遗嘱,且遗嘱内容几乎一样,都是说明百年之后名下财产全部给拿到遗嘱的那个孩子。

    从法律角度看,这样的案子很好处理——确定订立时间最后的那份遗嘱有效,之前的均无效。但是当时的审判法官却犹豫了,担心这样会把关系融洽的大家庭折腾得支离破碎,最后选择了“磨破嘴皮子”式的调解。

    为什么法律上一清二楚的案例,却让民事审判的法官们再三斟酌?法律到底是应该定“分”止争,还是定“纷”止争?

    华东政法大学1997级毕业生、上海市长宁区法院互联网审判庭庭长章晓琴抛出了上述令她记忆深刻的案例。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章晓琴用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告诉法律学子,“法律规则是抽象的,而公平正义是具体的;法律纠纷内核是法律问题,但外层包裹着人情、伦理、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

    PLUS演说会教练、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公诉处检察官陆锋说,现实版办案不是一道司法考试的选择题,只要选择一个“定罪量刑”就可以了,“不能就案办案、案结事了。”

    公平正义源自法官一次次“跑腿”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助理刘彬华在PlUS演说会上分享了一起看似简单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原告是买家,依据房屋买卖合同要求被告继续履行合同并进行过户和交房,但被告抗辩双方没有真实的买卖合同的意思,只是当时欠了原告的钱做了一份“假”的买卖合同。

    从双方证据来看,原告有双方签字的买卖合同并有支付房款的凭证,但是被告并没有任何有效的证据。依照证据规则判定,支持原告诉请的概率非常大。

    但审判长分别前往原、被告所在居委会进行了调查,甚至骑着自行车到涉案房屋周围饶了好几圈,并且绘制了各种到达涉案房屋的路线图。最终,审判长以双方没有真实的买卖合同意思表示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原因是,开庭时,审判长询问了原告上门看房的过程和交通方式,而原告陈述漏洞百出,“书本的知识固然重要,实践性的知识也不容忽视。”

    实际上,类似的法官“跑腿”取证故事,10年前就有。只不过,这可能是第一次在法律条文之外,由办案法官直接给大学生们“讲故事”。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副科长、华东政法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周子简就把自己10年前的一个办案故事拿到了PLUS演说会上。

    独立办案不久,周子简接到了一起案情简单的抢劫案。清晨5点多,嫌疑人对一名女子进行了抢劫,在路人帮助人下嫌疑人被抓获。尽管有被害人验伤记录和照片,但十年前清晨5点的街头,没有监控,缺乏直接的证据印证,且嫌疑人始终否认抢劫过程中实施暴力,被抢财物也没有达到抢夺罪的犯罪额度,面临着无法定性抢劫,可能要释放嫌疑人的局面。

    那时,周子简每天下班后沿着街区一家家单位一遍遍地走访,终于找到了一个保安提到的某个参与追逐嫌疑人的女子,辗转反复找到那名目击证人,并成功通过公安做了证言和辨认。靠着这份关键证言,法院以抢劫罪判处被告人四年半有期徒刑。

    活动主办方之一、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曹文泽认为,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的基础。新时期的法治人才培养,高校应立足“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要求和实践探索,既要在与实务部门良性互动中提升学生法治实践能力,更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陆卫民说,这场聚焦“法学教育”的PLUS演说会是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进行沟通和对话的一次富有意义的实践。

【责任编辑:董志成】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