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值】县城青年就业跟“走后门”无关?这事并不简单

2018-04-1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黄帅

  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找工作“有能力”比“有关系”更重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在《如何才能“用得上、留得住”——对基层就业大学生工作状态的定量研究》一文中披露,他和团队发现,所谓“跑关系”“走后门”等途径得到的资源,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状态几乎没有影响。这份调查选择了陕西省和黑龙江省的两个县,一共发放了约2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22份。调研的对象是40岁以下青年群体,主体为县级或者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在艰苦行业和岗位工作的青年群体。(《中国青年报》4月18日)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眼中,在基层就业“有关系”是一个必选项,这种现实困境具体表现在:基层就业选项不多,优质工作岗位较少,而“香饽饽”自然会被当地有背景的家庭盯上,甚至出现过“萝卜招聘”的笑话。正如此前冯军旗博士在《中县干部》中所讲,“政治家族”在基层社会里很有影响力,一些重要部门都不会让“外人”掌控。因此,没有背景的年轻人要在基层就业里获得更多机会,就必须突破其中圈子化、板结化的问题。

  不过,根据这个最新研究,之所以产生年轻人就业“有能力”更重要的结论,一方面因为,“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社会关系丰富的学生,对基层就业参与意愿较弱”,换言之,就是这些人去了更大的城市、更高的平台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成绩优异、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大学生,但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基层的适应性比较高”,也就是说,自己实力过硬,也就不用惧怕什么“关系户”“走后门”的事了。

  除此之外,从笔者的观察看,还有一些因素也值得注意。随着当前反腐和廉政建设的逐步深入,基层的政治生态已有较大改变,明目张胆地“搞关系”“弄圈子”,不仅会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也更容易被媒体曝光,从而净化基层就业的环境。

  另一方面,基层(尤其是一些县城)的经济状况和就业环境在近年有较大改进,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区域发展定位更加理性,不少县城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与之相关的就业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再来看在基层就业的青年群体。年轻人选择在县城工作,其群体一般有两个来源:其一,是在当地生活、读书,进而在当地就业,说白了,这可以被称为“家乡就业模式”。其二,是就业者曾经在大城市奋斗、漂泊,最终回到县城定居,可以被看成“返乡就业模式”。这两种模式都需要就业者自己有出色的专业能力,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并不是依靠什么“关系”“背景”就能搞定的。

  每个人的发展情况不同,对就业中“能力/关系”这一对概念的理解也不同。很难想象一个自身实力强大的青年,会把生活的不顺遂推给客观因素,而“走后门”“靠关系”在很多时候,其实也是自身实力不足者的借口。外界能做的,就是尽量保证就业市场的公平、透明和理性,让每个人都各尽其才。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