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值】多家金融机构WiFi密码被窃!免费的“共享”让你的信息裸奔

2018-03-2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钟的

    日前,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了叫做“WiFi钥匙”的免费软件。记者使用上述手机App在北京、上海多家金融机构附近测试,发现能轻松连上这些机构不对外公开的网络热点,而个人住宅WiFi的密码更是轻易被泄露。

    在这些手机App的正面宣传中,无一例外地贴有“共享经济”的美丽标签。它们窃取WiFi密码的手段,说起来也不是什么“黑科技”——用户免费使用WiFi的前提,就是把自己掌握的WiFi密码“分享”出去。这就好比有一个小区宣称每一套房子都可以“共享”入住,前提是你把自己家的钥匙上交。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些App背后的公司掌握了数以亿计的WiFi密码。

    有些人可能觉得无所谓,反正自己家的WiFi速度够快,偶尔有“邻居”过来蹭网也能够忍受。然而,蹭网还是小事,自家的WiFi网络被连入以后,个人设备储存的隐私就有极大可能被泄露——央视记者就演示了如何获取WiFi主人的手机号。而且,当用户把“WiFi钥匙”的使用习惯带到了工作单位,单位内部信息也可能被泄露出去。

    在记者顺利连接WiFi的国家机关和金融机构,想必都有很严格的信息管理措施。让一个技术小白轻松攻破内网,恐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小小的App还不至于让黑客与间谍失业。但是,对更多疏于防范一般机构来说,成功连接内部WiFi可能就离重要信息泄露不远了。

    有一种偷,是正大光明的偷,是脸不红心不跳的偷。就像这些“WiFi钥匙”所做的,在遭遇质疑的时候,就说用户在使用协议里同意分享自己的WiFi,然后再假情假意地说开发了保护用户隐私的技术。它们所规避的最大的问题是:这种共享WiFi的做法在伦理道义上就是不合适的。现实中,有哪家公司能诱导用户交出自家的钥匙?而WiFI密码就是打开家庭和机构信息的数字钥匙。

    “WiFi钥匙”的这种做法,似乎能让人联想到百度李彦宏先生前不久发表的一番高论。他说:“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

    打着“共享经济模式”的旗号,一些商业机构利用了用户对隐私的“钝感”谋取利益。一些不明真相的用户以为占到了便宜,却不知道自己付出了牺牲隐私的巨大代价。

    但是,中国用户真的对隐私更开放吗?或者更值得问的是,谁造成了中国用户这种对隐私的“开放”?答案不言而喻。在信息时代,隐私的边界和保护方式都需要重新确立,人们也在不断学习如何保护互联网隐私。一些商业机构在这段规则的缺失期,模糊和混淆隐私的概念,让人们把信息裸奔当习惯。与其说用户对隐私的态度更开放,还不如说大家被迫忍受一个缺乏隐私安全感的互联网环境。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WiFi钥匙”能掌握所有用户的WiFi密码。这些数以亿计的信息,无疑是可观的大数据。有关公司倒也不避讳对这些大数据的使用。比如,通过“WiFi钥匙”向周边特定群体精准投递促销信息。听上去是个很巧妙的商业模式,但如此使用用户数据真的合适吗?

    无论是共享经济模式也好,还是大数据也好,这些技术应用本身的确无所谓对错。但是,让互联网公司习惯于廉价地获取用户数据,把用户隐私当变现工具,甚至制造和扩大了互联网安全漏洞的时候,技术使用者无疑需要一分审慎的自我反省。隐私的底线容不得开放,人们随时要绷紧互联网安全防范的这根弦。

【责任编辑:杨海琴】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