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移植界大咖“取经”中国“无缺血”器官移植

2018-03-27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彭福祥 林洁

    中青在线讯(彭福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洁)近日,国际著名肝移植专家,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主任 罗伯特·波特(Robert J. Porte)率团队6人到广州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参观学习何晓顺教授团队开创的“无缺血”肝移植技术,对中国器官移植技术和理念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无缺血”移植理念赞叹不已。

    波特团队此行还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无缺血”移植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将这项新技术新理念推向全球各地。

    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UMCG)位于荷兰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植中心之一,所有可能的器官移植手术都能在UMCG进行,包括多器官联合移植在一次手术中完成。

    2017年7月,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纪难题,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轰动。远在荷兰的波特教授阅读到美国移植杂志网站头条介绍“无缺血”肝移植的论文和视频后激动不已,他通过邮件与何晓顺教授取得联系,并提出想来中国参观学习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器官移植技术的愿望。

    波特教授此次来华,在中山一院先后全程观摩学习了两台“无缺血”肝移植手术,他对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医疗技术水平赞叹不已:“经过4天的实地考察,感觉印象更加深刻,带来的冲击更加震撼。”2017年年底,波特教授在谈到何晓顺教授团队率先在全球实施的“无缺血”肝移植手术时就表示,“中国器官移植技术已从国际先进水平的跟随、效仿者,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 波特教授希望尽快建立荷兰团队跟广州团队的紧密合作,将这个技术更好地向全世界推广。

    何晓顺教授表示,中山一院在近期将把“无缺血”技术应用于肾脏移植,首次将该技术肝脏移植以外的器官移植方面,未来还将应用于心脏和胰腺等移植,相信通过“无缺血”的技术,病人的预后会有更大的改善,真正实现器官从“冷移植”时代到“热移植”时代的转变。

    中国器官移植起步晚、底子薄,在理念上、器官捐献协调模式、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预防、移植后感染等方面,尤其是器官质量问题等方面跟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差距。

    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这一核心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器官移植发展的“技术天花板”。尽管全球科学家进行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器官移植的这一“先天缺陷”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017年,何晓顺教授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术,达到了器官在生理状态下的理想移植。至今已成功开展了数十例“无缺血”肝移植,临床实践表明,该模式下的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具有传统肝移植不可比拟的优势。

    何晓顺教授介绍,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疗效,团队从数年前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这种“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可在手术前模拟人体的机制,为器官提供血液,从而提高器官功能。其过程是:摘取器官前,医生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从而实现平稳过渡。供肝植入移植受体时,将受体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由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的同时,将机器撤离。在这个过程中,肝脏里的“血一直是热的”。

    5年来,何晓顺团队在大动物身上进行了近百例移植实验,并获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未来,这项新技术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的移植上。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