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丈量新时代的“美丽中国”

2018-02-0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曼玉 包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曼玉 通讯员 包晗

  寒冬腊月,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王森在朋友圈发布了一组照片。照片上,河北省雄安新区挺拔的千年秀林和封冻的白洋淀,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静谧动人。

  这些不是王森旅行后在朋友圈秀的风景,而是他参加重庆大学寒假社会实践的“作业”——“美丽中国”助力发展实践项目。

  2017年4月,位于京津冀腹地的雄安新区被设立为国家级新区。在新区的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千年秀林工程和白洋淀生态恢复工程就是其中的代表项目。

  千年秀林。受访者供图

  王森得知,雄县大部分村民都加入了秀林的种植行列中,生态的建设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这种模式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双赢。

  同样的情况在白洋淀也能看到,关停污染企业、实施生态补水,“我们正经历着从重发展到重和谐的思路转变,我们正走进新时代。”王森说。

  同样感受到新时代、新发展的还有去了湖北省利川市苏马荡的师生。

  近几年,苏马荡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夏天来到这里避暑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

  利川市人大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田维明介绍说,这都得益于政府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资源,在维持生态原貌的基础上开发特色避暑旅游,同时做好道路、水电等基础配套建设,让原本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逐渐变成了具备现代化雏形的旅游胜地。

  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金灼在调研后说:“生态宜居是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希望自己毕业以后能够发挥所学专业的一技之长,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2016级青马班成员郭曌坤家住山西太原,她对“母亲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的污染治理十分牵挂。

  她曾就读的中学位于汾河支流南沙河的旁边。过去的南沙河污染严重,甚至一到夏天就散发阵阵恶臭,垃圾、淤泥随处可见;到了冬天,南沙河仅有的水也被冰冻,十分萧瑟。

  这次,郭曌坤回到家乡调研了解南沙河的生态修复工程进展。经过长期的河道疏浚、清障、新建两岸堤防和种植沿岸绿化带,原本“不忍直视”的南沙河已经大变样。

  汾河流域迎泽湖。受访者供图

  当她再次回到中学母校,教室窗外的河道两旁已“改头换面”。老师们对她说,河道旁的羊肠小道已经成为他们晨练和散步的好去处。

  郭曌坤说:“这也许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缩影,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小美好’。”

  在重庆,长江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同样备受关注。校学生会社会实践队的谢欣殊和同学们来到市环保局,就水资源保护技术特别是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现状进行调研。市环保局工作人员樊卫国耐心、细致地介绍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的各项工作。

  此外,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同学们还组建了“美丽中国宣讲团”,走进重庆市的部分中小学,将生态文明和环保意识烙印在祖国下一代的心中。

  长久以来,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全国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水缸子”,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保护好水环境,作为大学生义不容辞。”参加实践的同学们表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青年奋进正当时。重庆大学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憧憬复兴之路的美好未来,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共同建设新时代的“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