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值】医生“劝阻吸烟致死”案改判,你还会“多管闲事”吗?

2018-01-2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黄帅

    还记得之前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的医生“劝阻吸烟致死”案吗?

    2017年5月2日,在郑州金水区某小区的电梯里,37岁的医生杨帆劝阻一位69岁的老人不要在公共场所抽烟,其后引发争执。令人想不到的是,争执后不久,老人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地不起,等救护车赶来时已宣告不治。当时,医生杨帆被老人家属起诉至法院,并且“要求40万余元赔偿”,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一审曾判杨帆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

    据澎湃新闻最新消息,记者从医生杨帆代理律师处获悉,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当日判决撤销原判,驳回老人家属田九菊的诉讼请求,一审、二审受理费共计14616元由原告承担。

    这一消息让此案件画上了句号,但留给人们的深思依然存在。

    从舆论角度看,为何人们如此关切此案件审理的结果?传播学上认为,舆论对新闻事件之所以敏感,在于与事件甚至当事人产生了“共情”心理。换言之,就是很多网友担心自己也成为事件里的杨医生,担心遇上类似的事情,给自己带来意外的麻烦。

    曾经一些争议在于双方的态度:很多网友认同医生杨帆的行为,在公共场合劝阻他人的不良行为,本是无可厚非之事,但也有网友认为这是“爱管闲事”带来的恶果,并从自己“好心办坏事”的经历里,反而指出杨帆的过错。于今来看,后者的逻辑是典型的因果倒置,如果杨帆劝阻老人不抽烟,不仅没“伤害”到他,却让老人警醒,从此戒烟而身体更为健康,反而是一件大好事了。

    换言之,杨帆的动机是没问题的,只是老人没有接受他的劝阻或他表达劝阻的方式。医生从职业本能劝阻他人戒烟,从动机上说,和“劝人行善”是同样的逻辑,怎么能因为造成了意外的结果,就归咎于其劝阻的动机呢?

    因此,当审判结果最终明确,也能给广大网友服一颗定心丸:只要自己坚持公道,就不要怕“闲事惹上身”。事实上,法院的判决理由也与之相关:“杨帆在电梯里劝阻吸烟合法正当,是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为,一审判令杨帆分担损失,让正当行使劝阻吸烟权利的公民承担补偿责任,将会挫伤公民依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积极性,既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也与民法的立法宗旨相悖,不利于促进社会文明,不利于引导公众共同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提到的几个点,不仅与该案件细节有关,也涉及到舆论的敏感点。比如,杨帆劝阻吸烟的行为“合法正当”,且与“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有关,在依据事实作出合理判决后,也能塑造良好的“公共环境”。舆论作为一种公众情绪,虽然多呈现为“公共”的概念,但很多人却在其中表达私人态度,“公与私”的问题,是很多人所关切的。如果从私人利益上看,老人不幸离世,家属悲痛万分,当然是个悲剧,但从公共利益上看,这一事件纠正了不少网友的错误认知,也让那些坚持公心的人获取慰藉。

    当然,我们还是希望这件事本身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医生劝阻老人后,老人听从劝告,从此戒烟。或许,在人们之间沟通的言语技巧上,在接纳他人批评建议的态度上,在面对不同价值观冲突的心态上,很多人仍需要下功夫补课。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

    撰文/黄帅 编撰/苍南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