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激活经典声音
纪录片《创新中国》荧屏讲好创新故事

2018-01-1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吴晓东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一段已故优秀播音员李易生前的作品和纪录片中人工智能模拟声音对比,让纪录片这个向来被视为“阳春白雪”的文化领地,一不小心成了高科技的“首秀场”。

    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首映式暨“创新引领中国”媒体行动1月18日在京举行。

    据悉,这部将在CCTV-9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6集纪录片《创新中国》,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纪录片,节目解说部分全程运用人工智能配音。已逝“配音大师”的声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重现”,李瑞英、朱军等央视“国脸”悉数到场,见证这奇妙又激动人心的时刻。

    《创新中国》是一部关注中国和世界前沿性科技成就的节目,节目组曾花了半年时间,在浩如烟海的科技创新项目中进行筛选,可以说对国内高科技的“行情”了如指掌。语音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中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片专门为此拍摄和制作了一个段落。总导演史岩因此“灵机一动”,想到一个点子:能不能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李易的声音?

    李易曾为《再说长江》、《大明宫》、《美丽中国》、《人类星球》、《迁徙的鸟》等多部纪录片及影视作品配音,2013年因病去世。科研人员得知这个点子后,也感到这是一次优化算法、提升人工智能水准的机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制片人刘颖和徐欢表示,这不只是对李易的致敬和怀念,更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

    据悉,《创新中国》将于1月22日起每晚20:00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首播,晚21:20在深圳卫视播出。该片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摄制,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全片共分6集,每集50分钟,聚焦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等深具影响的领域,以宏大的国际视野探讨中国的创新成长以及由此引领的世界影响。

    纳米发电机的发明者王中林院士、几十年致力于改造盐碱地的欧阳竹、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人员陈建华、“人造小太阳”聚变装置实验运行的总负责人龚先祖……这些科研人员在公众视野中很少出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距离普通人看似遥远,但一旦成功,却将改写我们的生活。“纳米发电”虽然还在试验阶段,但已经制造了惊喜,它可能改变我们获取能源的途径;“人造小太阳”则是模拟太阳的聚变原理,可以释放出极其惊人的能量;盐碱地的成功改造将在2020年贡献出100亿斤粮食;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则能我们把送往更为遥远的太空。

    据导演组透露,这样的故事在片中比比皆是,以至于他们在遴选时都会感到“痛苦”,每个故事之间都在“争分夺秒”。这部纪录片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它们也许在新闻热点中曾经出现,但背后的细节却鲜为人知。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这部纪录片尝试把科学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打通这两个看起来完全相异的领域,让人们从中获得更为完整和丰富的经验。

    “讲好创新故事”几乎成了剧组的口号,然而,制片人徐欢透露,片中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充满了“坎坷”和“磨折”,而这些戏剧性并非刻意为之,实际上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大科技项目的非凡历程展现出来,是对所有创作人员的考验。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江涛也表示,这是科技向艺术的致敬。

    “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扩展成为一个系列片,”总导演史岩说:“现在我们才发现,科技领域的故事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们都是纪录片最好的题材,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导演关注这个领域,去拍摄和展现当代中国的创新故事。

【编辑:李伊涵】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