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描绘凉山彝族半个世纪变迁,写出大历史中的小细节

2018-01-1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蒋肖斌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1月10日,作家冯良长篇新作《西南边》暨新世纪作家文丛第三辑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西南边》是作家酝酿10年写成,通过三对彝汉夫妻的人生故事,细致描绘了凉山彝族社会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冯良将宏大的社会史还原为耳闻目睹的日常细节——具体的人、事和生活。在她笔下,从奴隶制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凉山巨变”,正是诸如革命、解放、领导、干部、群众、烈士、少数民族妇女等一系列影响现代中国变革的话语,在凉山这片土地上,被彝汉群众各自叙述的一次次生动对话,颇具戏剧性,作品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

  与以往将凉山彝族作为一个想象的他者不同,冯良以身份属性各不相同的三对彝汉夫妻作为主人公,将外部世界(新社会)与彝族社会(旧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冲突直接切入日常生活本身,写出了大历史的细节,也更符合彝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事实。

  地方和人物,也正是在与更为广阔的地理世界(北京、上海、香港、美国等)和物质世界(保健品、毒品、艾滋病等)的联系当中发生变化。作者乐天豁达,长篇叙事不失风趣,在幽默的文字当中,将西南边地社会的变迁徐徐道来。

  在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表示,当下正值岁末年初,各类文学排行榜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发现那些真正具有价值、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作品,而《西南边》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同是彝族的媒体人张洁说,自己从《西南边》中看到了自己不熟悉的彝族社会,书中揉进了大量的历史,太多的彝族特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在3对男女身上看到了彝族的气质——豪迈、自信,看淡生死,冯良小说就弥漫着这样一种气质。”

  著名作家马原认为,《西南边》这个书名极其出彩,与冯良彝族这种背景有着得天独厚的关系。他认为小说非常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艺术手法:四川大凉山的彝族社会几十年的大历史,在作者笔下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可以说是近几年极有实力竞争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著名作家邱华栋更看重《西南边》在语言和结构方面的独特性:作品非常巧妙地处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包括里面写到的吸毒等当代社会的问题,拿捏有度,把民族、国家,地域文化、历史记忆等完美地铸造在一起。

  冯良,四川凉山人,曾在西藏生活工作15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当年“西藏新写实小说”里是最写实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苏尼》《病故的老阿牛》《寻找麝香》《低烧》《无奈》,短篇小说集《情绪》,长篇小说《西藏物语》《秦娥》,散文集《彝娘汉老子》(并有德文版)。

【编辑:郭艳丽】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