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理性辨析应届生就业问题

2017-12-2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尘子

    作者:王尘子(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岁末年终,毕业季日渐临近,而应届生“就业难”、离校未就业的“毕剩客”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对此,有必要在深入领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辨析。

    从数据上看,中国的应届生就业率位居世界前列。201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全球15至24岁年轻人的整体失业率为13.4%,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只有6.4%。一般而言,失业率低于5%可视为全就业,因而相较其他国家,中国的年轻人就业情况远未“如临深渊”。与此相对,“毕业即失业”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反而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日本,应届生找工作几乎就是战争,根据日本媒体2013年的一项调查,近45%的日本应届生在求职过程中甚至觉得“如果可以的话真想现在就死掉”;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5.6%,高中毕业生失业率高达16.9%,但特朗普总统认为这些数字过低,因为在他看来,美国的总体失业率已经接近20%;在法国,年轻人失业率更是从1975年的4.4%陡升至2016年的25.7%。事实上,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及竞争性特征是导致绝大多数国家应届生存在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无论国别。但是,中国的青年就业率较高并不意味着广大应届生就可以心安理得、高枕无忧。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变化深刻影响着应届生就业,具体表现为新时代求职环节的三方面矛盾。其一,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其二,高校教育适用性与用人单位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其三,应届生自身素质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矛盾。前两对矛盾的解决离不开政府与高校的努力。针对人才总量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总体投入不足等问题,我国已着手积极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针对一些高校课程体系老旧、师资力量短缺和部分用人单位的“关系就业”问题,政府和各类院校正在携手构建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相关部门也在逐步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整治招聘环节所存在的不正之风。在这种情况下,在校生和应届生更应理性看待“就业难”现象,因为要想解决应届生就业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第三对矛盾,除了营造良好的求职大环境之外,也离不开广大学生的自身努力。考虑到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和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化解第三对矛盾甚至可能成为缓解应届生就业压力的治本之策。

    当前,许多学生在迈入大学门槛后却对上大学的意义不甚明了,以为“宽松软”就是大学生活的特点,上了大学就可以歇歇脚、松口气。由于升学压力不复存在、没有强力的外部约束,许多学生迷失了方向,于是逃课翘课,纵使去上课也只是玩手机和睡觉,甚至公然在课堂上“秀恩爱”;课后时间不思进取,整天宅在寝室开黑“吃鸡”看直播,不仅本专业没学扎实,还“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缺乏有效认知。等到求职之时却又眼高手低、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最后怨天尤人,把求职失败的全部原因归结为“就业难”,反倒把自身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有鉴于此,与其只顾着“吃喝玩乐谈恋爱”而到毕业季追悔莫及,不如开阔眼界,对社会生活和职场竞争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一方面,要认清职场竞争的残酷性。中国不缺人,缺的是人才。毕业包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大浪淘沙、长路漫漫,求职只是职场生活的第一步,且很可能不是最困难的一步。另一方面,要认清“一专多能”的必要性。在扎实学好本专业,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的同时,也要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学以致用当然最好,但许多毕业生也可能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这就需要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把握提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的当下,莘莘学子更应“从我做起”,与时代精神对标对表,担负起接力奋斗“中国梦”的神圣使命。

    毕竟,这个世界终究属于我们青年人。

【责任编辑:邓江秀】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