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团队新技术破解冠状动脉功能诊断难题

2017-11-2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烨捷

    中青在线上海11月2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长期以来,因为缺乏对病情有效、精准评估的工具,我国部分冠心病患者无法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如今,这一困局有望实现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院士团队特别研究员涂圣贤博士成功研发了定量血流分数(QFR)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患者接受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后,对造影影像进行分析,并通过快速计算获得数据对病变进行功能学评估,使更多冠心病患者接受精准的冠脉功能评估,从而得到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冠心病,是由于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据统计,我国现有冠心病患者约1100万,2016年有66.6万人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数量近年来以每年大于10%的量不断增长。

    为了有效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心脏支架类手术,近年来,一种有创的、基于压力导丝的测量血流功能学(血流储备分数,FFR)的方法逐渐进入临床应用。它能准确得出血流功能数据,供医生参考、评估,使患者得到更精准的诊断,被视为冠脉功能学诊断“金标准”。

    然而,FFR检查也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它作为一种有创手术检查,会在患者身上留下创口,检查时间较长,约为10-20分钟,检查费用较高,每人次检查费用超过1万元,术中需要注射腺苷等微循环扩张药剂,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因此,压力导丝FFR的临床应用非常有限。但在得不到精准检查数据的情况下,患者也无法得到准确治疗。

    数据显示,2014年,英国FFR技术的应用比例为18%,美国的FFR应用比例达到30.8%。而中国的应用比例不到1%。

    据悉,目前临床上判断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要植入支架,要通过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检查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病变。常规做法是对狭窄比较严重的患者,在狭窄段植入支架以恢复血管的供血能力。但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有28%的冠状动脉病变从影像学上观察狭窄比较严重,但并没有导致心肌缺血,此时置入支架弊大于利;而13%的冠状动脉病变影像学上观察狭窄并不严重,但实际上已经导致心肌缺血,需要支架植入。

    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也就是目前市面上仅有的FFR技术是冠心病规范化治疗的必要手段。

    涂圣贤团队研发了定量血流分数(QFR)技术,有望在无创的情况先实现与FFR功效相同的诊断。QFR仅采用动脉造影影像进行分析,就能通过快速计算获得FFR结果对病变进行功能学评估,有望克服压力导丝FFR的局限性,令广大患者受益。

    QFR技术通过无压力导丝、无需额外手术和药物的方法,将传统冠脉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度从59.6%提高至92.7%,数据传输和分析过程仅需4.36分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导管手术室术中的快速精准的功能学评估。

    201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双创平台的扶持下,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疗仪器研究所与博动医学影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并着手筹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开始对QFR技术进行革新与临床转化。2016年,研究团队完成了第二代技术的研发。

    据悉,2017年5月,QFR技术已通过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2017年4月,QFR技术正式获得了欧盟CE认证,标志着QFR正式在欧洲进入临床应用。

【责任编辑:产娟娟】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