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自然《自然的诗》:诗歌重回大众视野

2017-11-2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蒋肖斌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蒋肖斌)11月18日,由中国诗歌网主办,天津市蓟州区委宣传部、区文联承办的“武自然诗集《自然的诗》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城蓟州举行。

  武自然1962年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从小就酷爱文学,上世纪80年代初考上大学并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在《诗刊》《草原》《黄河》《山西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500多首,已出版诗集《流泪的红樱桃》。他在内蒙古《红山晚报》工作11年,2003年调入《经济日报》至今。

  从中学时代喜欢诗歌,到大学时代迷恋诗歌,当记者以后仍然对诗歌不离不弃,虽然社会身份和角色在转变,但武自然作为诗人的情怀未改初心。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致辞中指出,武自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对社会的发展非常敏感,他的诗贴近现实,从未离开对这个时代真实的诗性关照,这使他的诗歌在某种意义来说呈现出一种编年史的意义。

  “他的诗歌既表达了他主观的心路历程和他的个人情感,同时也见证了近40年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发展和变化。武自然的诗还吸取了蒙古族长调、音乐等少数民族诗歌的营养,以小见大,以诚动人,给人们带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吉狄马加说。

  武自然的诗,不为发表而写,不为功名而作,毫无矫揉造作之嫌,他总是自自然然地写,也就写得自自然然:

  一笔一画一种含义

  五千年行走在你的血液里

  无论欢乐无论悲戚

  无论风还是雨

  我都把你酿成最美的诗

  寄给每一座心房

  寄给每一片想要

  开花的土地

  ——《汉字》

  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认为,当下有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家、公务员、教授都重新拿起笔来写诗,在诗歌中找到人生最值得珍惜的亲情、自然与纯真。这些情绪流露在诗里,就是潜在的、引导我们读下去的一种强大力量。《自然的诗》语言干净纯粹,用晶莹透亮的眼睛发现温情这一人性最重要的纽带,追溯我们的家乡和精神故乡,这是一部归家之诗、赤子之诗和自然之诗,体现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关切。

  著名评论家吴思敬谈到,真正的诗人永远是自然之子,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学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写作的对象。诗人往往通过对自然的书写和赞美,来描绘自己的内心状态和生命归宿。武自然深深地把握了这一点,他重视诗歌的采写,意象丰富,把不适合在新闻中表现的内心的隐秘放进诗里,在对自然意象的描绘背后都寄托着诗人的内心思考。

  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表示,诗要具备冲击力,没有冲击力,诗就不可能对社会、人生产生大的影响力。《自然的诗》主要是短章,是诗人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哲理思考,但这种短章式的写法却具有强大的语言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来自语言内涵的丰富和对新闻的敏感,也来自于诗歌的音乐性。

  著名诗人、翻译家汪剑钊提出,《自然的诗》很多题材都是生活中日常可见的,生活气息浓厚,极大地拉近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诗歌离不开语言,在一定意义上,语言是写作的起点,同时也是写作的归宿。武自然的诗敬重语言、敬重汉字,在熟练使用日常语言的同时,他还用一些平常不太常见的组合方式营造他个性化的诗歌语言,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吉狄马加在为《自然的诗》所写的序言中说道:“纵观近年文坛,文学回暖、诗歌掀起热潮,各地诗歌采风、诗会活动连台,诗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民族复兴伟大时代的反映,而诗歌重回大众视野,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建设和对大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