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王继才的“习惯了”

2018-10-29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程荣贵

  开山岛,不仅缺淡水与食物,连植被和鸟兽都很少。在外人眼里,守岛无疑是一件异常艰苦的事,王继才却把这看得如家常便饭。每当人们问起守岛的困难,他总是说得云淡风轻:“习惯了!别人的生活没过过也过不习惯。”

  如此地理、如此条件,长期在岛上生活,苦是必然的。但王继才把这苦看得很轻,用“习惯”来应对这苦,并从中悟出一条生活的哲理:苦惯了,对安逸就不习惯了。

  人生的许多事,经常是从不习惯到习惯的。社会规范的遵循、纪律法规的约束,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等等,开始时或许不是很习惯,但慢慢适应了,就会成为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这种由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是对意志的磨炼、对精神的考验,也是对一个人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以及高尚人格的塑造。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可以使人受益终身。

  有的事则是从习惯到不习惯的。比如,习惯了安逸,对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习惯了锦衣玉食,对粗茶淡饭就不习惯了;习惯了热闹与繁华,对朴素与淡泊就不习惯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会对自己动手、亲力亲为不习惯了。这种从习惯到不习惯的过程,是思想的蜕变、精神的蜕变、人格的蜕变。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贻害国家、社会,最终也会毁掉自己。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革命是苦出来的,是苦成功的。为了革命,有人苦了一生,苦了几代,还有人牺牲了家庭,苦掉了性命。正是有了他们的苦,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福;正因为他们苦过了,有许多苦我们今天才不必吃、不再吃。他们的苦,就是为了我们今天的甜。

  我军是从苦中过来的。打仗时的苦,物质匮乏的苦,万里长征的苦,等等。但这种苦,能锤炼筋骨、强健体魄,能磨炼意志、培塑精神。正是有了苦这一笔巨大的财富,后来不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觉苦、不怕苦了。今天,人们仍把长征作为吃苦的参照,只要有人叫苦,就会有人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毛泽东总结说:“野菜味道虽苦,但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吃下去,干革命就不怕苦了。”

  军队与军人,与苦有不解之缘。怕苦的人,当不了兵也当不好兵,更别说历险蹈海、上天入地打仗了。吃苦,是军人必备的能力与素质,也是能打仗打胜仗必不可少的条件。谁不想把日子过得好一点,谁不想生活得安逸一点。常人可以这样想,但军人不能这样想。军人一旦贪图安逸,想着过太平日子,国家就会遭殃,百姓就要受苦。

  “尝天下之难者,必无难天下事。”吃惯了苦的人,遇到苦事、难事,必能意志坚定、应付自如;而没有吃过什么苦的人,一遇艰苦,就吃不消、扛不住。这样的人,是成不了什么气候,干不成什么事情的。

  千学万学,先学做人;而教人做人,必先教他吃苦。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明代的忠宣公刘大夏,他一边教儿子读书,一边让他兼做农活,经常让儿子在风里雨里耕耘。他告诉人们说:“习勤忘劳,习逸成惰。”意思是说,习惯了勤勉就会忘记疲劳,习惯了安逸就会懒惰成性。王继才也是这样。他把子女接到岛上,让儿子外出打工,使他们体验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练成“克服困难的硬骨头”,就是他留给子女的最大财富。

  一种习惯的养成是不得了的。刘蓉在其养晦堂之一室读书,俯而读,仰而思,思而不得时,辄起而徘徊。时间长了,把地下踩出一尺长的小坑。后来他虽然把这个坑填平了,但每当走过这个地方,还是要不自觉地抬起脚来。他由此感叹:“习惯一旦养成真厉害啊!”

  好习惯养成难,坏习惯养成易。习惯吃苦还是习惯安逸,这是精神上的分水岭。(作者单位:军委训练管理部)

【编辑:齐琪】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