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政治智慧

2018-10-17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小平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以来,收视率持续攀高。这个节目通过对习主席在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的生动阐释,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许多观众感慨,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政治智慧,可以从习主席学典用典中得到启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国理政新举措,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细心琢磨不难发现,这些政治智慧,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精神相通,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

  比如,我们能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等习主席经常引用的名句中,领悟到习主席许党许国的爱民情怀。这种情怀,既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等为民思想一脉相承,也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职责担当。

  再比如,我们能从“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德不孤,必有邻”“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习主席引用的名句中,感受到习主席对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视。正是在习主席的关心推动下,我国近年来通过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推动文明创建、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等一系列举措,使强国强军有了更丰润的道德滋养。

  古人云:“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经典论述为何能治天下?这是因为,《论语》等我国古代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潜藏着深厚的为政之道,从中含英咀华,能够“彰往而察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正因如此,习主席反复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对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政治智慧重视不够,认为传统文化多是“老皇历”,用它就是刻舟求剑,难以登上今天的“新客船”。有的不感兴趣、没有热情,不愿学;有的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有的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的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有的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

  “传统文化中有‘历史给予我们的钥匙’。”如何鉴往知来?如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主席的方法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灵活运用就能“活起来”,联系实际就能“活起来”,借鉴转化就能“活起来”。如果只是为了讲话时“掉书袋”,为了附庸风雅,或是为了显示“有学识”,而不注重消化吸收古典名句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那么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哪怕他满口“之乎者也”,也不能说他学典学得好。

  由于时代背景、叙事方式和语言特点的变化,“难读”的典籍给今人的阅读带来不小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学典时,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忍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哪怕“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如此,方能在“灯火阑珊处”收获“知治”之效。

  提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政治智慧,并不是反对对国外和未来治国治军之道进行探究。恰恰相反,只有古今贯通,中外联通,才能在“尽揽掬而采别掇吸之”中,催生出更先进科学的当代实践。当我们以更高远的眼光学典用典,以更包容的胸怀善于“拿来”,才能更多彰显我国特色的“中国之治”,探索更多符合我军发展规律的“强军之道”。

  (作者单位:武警陕西总队政治工作部)

【编辑:齐琪】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