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青在线  |  2022-10-18

下足“绣花”功夫,拓宽“就业”渠道

持续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陕西省关于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础上,守正创新,精业笃行,努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近5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企业用人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一五”期间44项国防科技工业配套项目建设院校,先后经历了陕西第一化工学校、陕西第一工业学校的发展历程,2001年升格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验收获“优秀”等次,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立项单位,是一所国防特色鲜明的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学校地处西安市鄠邑区,占地1003亩,开设56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教职工900余人。

学校立足国防科技工业,培养了10万余名分布在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等行业的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了著名弹药专家、长江学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劳模以及各省市工匠等军工行业领军人才,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举旗定向,全员合力保就业

(一)聚焦机制保障,全力保障就业工作有序推进

1.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发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招生就业处、党政办、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团委、财务处、校企合作处等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书记、院长为成员的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判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积极开展书记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共访企156家,全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图1 领导班子访企拓岗专项行动

2.构建“网格化”管理模式。校长与二级学院负责人签订就业工作责任书,构建“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先后召开就业工作会、推进会、冲刺会9次。二级学院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就业工作会,科级干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辅导员等参与,形成“部门、学院、辅导员、教师”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

3.建强“大就业”工作队伍。“送出去、请进来”,多形式对就业工作人员开展轮训,打造敬业精业的就业队伍。聘请企业HR、工匠大师建立就业导师库,形成内外合力,指导学生精准就业。

(二)完善制度流程,保障就业工作规范运行

学校不断完善就业工作制度,先后出台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管理办法》《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职责与考核奖惩办法》、《关于做好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工作制度,不断规范就业全过程、完善就业工作机制,为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提供了保障。

三、深耕细作,精准施策稳就业

(一)厚植红色基因,赓续兵工精神

学校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就业指导主阵地作用,同时,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和党的教育方针,将丰富生动的“红色文化资源”、兵工精神、黄崖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融入到就业创业教学课程当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红色军工传人,奠定毕业生服务国防军工行业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建功立业。

图2 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

(二)畅通渠道,靶向发力,精准施策稳就业

一是畅通就业渠道,织密“双线”就业网。克服疫情反复冲击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就业信息网、“国防微就业”为依托,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持续做好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联合猫头英就业平台开展网络招聘,实现就业“不出门”,服务“零距离”。为2022届毕业生举办线上专场招聘会16场,线下专场招聘会320场,提供岗位3万余个,供需比达到5比1以上;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招聘会暨“百日冲刺”综合类双选会1场,参会单位130家,提供岗位4000多个。

二是供需精准匹配,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开展就业意向调研,精准掌握毕业生就业心态、意向行业、区域、薪酬等信息;在就业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意愿进行分类,实施个性化指导、精细化服务,提高人职匹配。关注个性化求职需要,实现“一生一策”,精准推送岗位信息2万余条,并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咨询服务。

(三)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丰富就业指导体系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我校多年来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为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要求,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实施每月一主题的就业专题活动,引导毕业生梳理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运行效果较好。

图3 第二课堂育人——大国工匠进校园

四、协同融合,拓宽渠道促就业

(一)聚焦国防军工行业,夯实国防工业就业根基

依托陕西国防职教集团,与兵器、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十大军工集团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探索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航天工匠班”,共建“兵器工匠学院”。三年来,在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达到毕业总人数的26%左右。

近年来,优秀毕业生不断涌现,例如2021年,202所我校毕业生赵彦邦、206所我校毕业生任金鹏入选陕西省“首席技师”;203所赵晓刚获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师称号;航天四院“大国工匠”徐立平班组中,5人毕业于我校;2012年毕业的邓呈波同学,就职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获首批“西安工匠”等称号;2014年毕业的柴立国同学,获中国航天四院技术能手等称号,成为最年轻的国家级高级技师;2014年毕业的华坤同学,就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涂装工技能竞赛特等奖”。

徐立平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

(二)“政行企校”紧密合作,巩固陕西就业主阵地

作为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们主动对接区域发展,与西安高新区、航天基地、软件新城、西咸新区等地建立校地合作就业新模式,共举办线上线下双选会6场次;与三星、戴姆勒奔驰、陕汽等龙头企业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先后成立FANUC、科大讯飞、比亚迪等6个产业学院,形成稳定就业产业和单位群。学校毕业生备受企业欢迎,如,韩国三星西安公司员工中,我校毕业生人数、占到全公司人数的十分之一。近3年来,我校毕业生在陕就业人数,占到总毕业人数的75%。聚焦职教收集整理了900多所职业院校就业总人数与500强企业就业人数的数据,我校进入高职院校毕业生500强企业就业排行榜前20名。

图4 入选高职院校毕业生500强企业就业排行榜前20名

(三)因材施教,双向合力助升学

学校统筹安排,做好专升本的意向摸排、引导、信息采集、考试组织、志愿填报辅导等工作;辅导员坚持开展“马拉松式”思想教育,教学方面积极组建培训团队,学生管理和教学培训相互协作,双向努力提升专升本成绩,录取人数稳步提升。

(四)激发入伍热情,鼓励大学生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作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始终站在强军育人的战略高度,鼓励大学生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坚持把征兵工作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为提高征兵工作质量、为部队储备优质兵源,学校实施预征班试点,帮助有志于从军报国的学生实现“入伍梦”。学校2021年入伍496人,2022届毕业生目前入伍108人,位列陕西省高校征兵人数第一名,连续三年荣获陕西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图5 陕西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五)响应国家号召,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每年遴选优秀毕业生加入“西部计划”行列,扎根西部、助力社会发展。我校毕业生积极热情的参与西部计划,每年报名人数超过上百人。我校2019届毕业生王帆参加西部计划,所在志愿者接力支教服务队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其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毕业生豆春玲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为民警服务于伊犁监狱五监区,被誉为高墙内的铿锵玫瑰。

五、精准帮扶,确保困难毕业生成功就业

(一)组织保障,强化措施加“力度”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二级学院就业工作小组的作用,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4次召开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题会议,切实做好帮扶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建立帮扶台账,精准帮扶显“深度”

在深入了解并掌握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家庭状况、职业兴趣、求职愿望和专业特长等基础上,建立帮扶台账,制定帮扶计划,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通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开展“进行深入谈话、提供就业信息、实施组织推荐”等措施,开通就业指导热线、提供心理辅导、就业能力培训等服务,为他们顺利就业赋能助力,直到学生稳定就业。2022年4-6月份,送30余名毕业生到企业应聘,实现了顺利就业。

(三)落实资助政策,就业工作增“温度”

在精准资助方面,家庭困难学生除享受国家助学金以外,组织开展毕业生积极向西安市人事局申请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2022年为426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申请发放求职补贴42.6万元,并及时发放至学生本人,极大的鼓动学生求职创业热情。疫情期间,为封控区的32名困难毕业生发放16000元生活补助。

我校脱贫家庭毕业生、低保家庭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通过帮扶,均已实现就业创业及升学。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促进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和国防科技工业输送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责任编辑: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