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青年的对话凝聚“微光”照亮成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8-23作者:张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幸运的是,我这一点微弱的能量,在这里可以被看到,可以发出一点光。”

8月22日下午,“我和新时代同成长——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主题座谈会上,中国青年报社《冰点周刊》编辑秦珍子说。

座谈会上,来自共青团和中国青年报社不同岗位的年轻人都把自己比作“微光”。在这场青年的隔空对话中,一个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如一束束“微光”交汇、凝聚,拉开了中国青年报社“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的序幕。

8月22日,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报“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我和新时代同成长——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主题座谈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新行动,赋能亿万青年

“希望青年人才在成长过程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共青团。”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青年人才处处长刘宇表示,要把“什么是青年人才”这个命题回答好,要思考如何汇聚共青团的资源为青年服务。

6月27日,《共青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计划》正式印发,这标志着未来一段时期,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有了新的行动指南。

该行动计划指出,共青团构建以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为核心,统筹加强青年科技、技能、经营管理、乡村振兴、公益人才培养的“1+5”工作格局,实施青年政治人才培育行动、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行动、青年技能人才锻造行动、青年经营管理人才赋能行动、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开发行动、青年公益人才成长行动。

刘宇说,这是贯彻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要求的必然举措,共青团履行为党育人职责的必然需要,服务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途径,也是时代发展和人才工作实践的必然要求。下一步,将以青年政治人才行动计划作为示范和试点,与其他5个行动计划形成合力,在各级团组织明确、细化目标、责任和要求。

8月22日,团中央机关,中青报“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我和新时代同成长——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主题座谈会上,来自机关的参会人员与中国青年报社青年代表现场连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很多年轻人将共青团亲切地称为“团团”,“团团”能在青年群体中产生“一呼百应”的号召力,离不开其庞大的传播体系。目前,团中央层面运营各新媒体平台账号26个,粉丝总量超2亿,各级团属新媒体账号超过3万个,粉丝总量达7亿。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传播处副处长钟亚楠介绍,在共青团全媒体人才队伍的培养中,除了各级专业力量外,共青团还面向全网公开招募联系喜爱“团团”、认同“团团”的青年大学生粉丝群体,以社群运营的方式,每年常态化联系200人左右“铁粉”群体,作为共青团新媒体工作重要的后备力量。

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社通过“全媒体人才库建设”等创新方式,在深入改革融合的基础上,依托人才优势进一步挖潜,逐步建立起一支“可视化全媒体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全团。

从中青在线编辑,到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中心总监,肖健认为,新媒体工作者仍然要坚持“内容为王”,做可读性强、贴近青年的优质产品,不做“内容的搬运工”。

中国青年报社上海站副站长王烨捷负责可视化栏目“有料青年”,她说,最初的定位是着眼青年关注的热点话题、为青年发声,但在创作过程中,她和同事发现,很多选题都与共青团有关,播出后广受年轻人的喜爱。近期,这个栏目已尝试把“不一样的团干部”做成系列新闻,挖掘有趣、有料的上海团干部。

在共青团中央国际部的指导下,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社还参与了一系列青年外事工作,例如“一带一路”青年故事会、亚太青年领导力与创新创业论坛、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等。在《青年参考》编辑袁野看来,优质的作品,外国网友持开放、欢迎的态度,并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未来,他希望持续将中国的软文化,传播给更具包容性的“Z世代”网民。

8月22日,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报“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我和新时代同成长——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主题座谈会上,来自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人才库的青年代表在发言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不设限,让青年挑大梁

90后马志强入职中国青年报社仅4年,如今已是中国青年网青蜂侠的副主编,独当一面。他初入职场时,青蜂侠还是一个中青网部门下的小账号,现已发展成机构媒体中,影响力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新闻短视频品牌之一,甚至被同行称作“爆款王”。

马志强总结秘诀,“三秒钟起反应,三分钟出策划,三十分钟出产品”确保时效;“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确保真实……这个被称为可视化“特种兵”的团队中,大部分都是90后、95后。

有人问马志强,青蜂侠有可借鉴的人才培训机制吗?马志强说,这里没有“打工人”,大家的主人公意识极强。就连他自己,觉得工作时间站起来打水浪费时间,于是每天上班路过便利店,买一大桶水拎到工位。青蜂侠的前辈最关心的是新人,新人一来,他们往往亲自下场给选题、出策划。一阵子,新人很快就能驶上快车道,并且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方向。

8月22日,团中央机关,中青报“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我和新时代同成长——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主题座谈会上,来自机关的参会人员与中国青年报社青年代表现场连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中国青年报社经济部记者张均斌也亲身感受到报社前辈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传统,“不设限”“包容”是关键词。

“报社的每一次改革,担当重任的都是年轻人。”入职5年来,张均斌经历了中国青年报社的数轮改革,从全媒体转型时期的“部门主导,三端融合”、24小时中青报、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到举起思想的视觉锤,再到如今的可视化改革,不变的是其“服务青年”“报道青年”“紧跟青年”的理念和初心。

新赛道,与青年“共情同温”

中国青年报社运营中心新闻事业部高级总监董潇君见证了很多青年的10年之变,他曾推出“百所高校创新人才博士行”,“百校百企”青年就业扶持计划等系列活动,助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青年科学家走上台前,陪伴无数青年从青涩的学生成长为各行各业中的领航者。

8月22日,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报“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我和新时代同成长——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主题座谈会上,来自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人才库的青年代表在发言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这也是董潇君发生蜕变的10年。他深有感触的是,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社搭建的全媒体人才库,着力扶持5类人才,让年轻人感受到被呵护、被重视。他说,“我们不用去走行政晋升序列的老路,而是可以从业务专业领域成长,通过人才青年可以在报社事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成长的路变宽了,未来有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和可能,所以更有干劲、更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活动中,两个分会场的青年就新闻业务和人才培养隔空问答,讨论热烈。谈及中国青年报,来自铁路系统、现在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挂职的徐栋晨表示,自己是中国青年报的老读者了,以前就有收集报纸上好文章的习惯,现在他在报纸上发现了一个新颖的版面“团团·BaoBao”,专门报道各地年轻人的故事,也在中国青年报App上看到“团团·BaoBao”的全天候直播,接地气又吸引人。

8月22日,团中央机关,中青报“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我和新时代同成长——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主题座谈会上,来自机关的参会人员与中国青年报社青年代表现场互动提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如今,中国青年报社的可视化改革为青年提供了新赛道。可视化协同创新实验室多点开花,秦珍子牵头的“同温层”特稿工作室也初见轮廓。在她看来,“同温层”一词不仅是致敬“冰点”,象征中青报对内容品质的坚守,也象征中青报与国家需要、与共青团、与广大青年、与广大读者“共情同温”。

据悉,此次座谈会是中国青年报社“青年人才周”的首场活动。“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于本周开始正式开启,旨在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责主业,坚持贯彻将人才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方针,更多地激发青年人才的活力和积极性。同时,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关注青年、青年关注”等议题全面融入到中国青年报社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并作为全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22日电

责任编辑: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