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买来”的实习经历,终究经不起职场检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5-05-20作者:张惠娴

近日,“华为招聘”微信公众号发文提醒,近期,某些中介机构在网络上售卖华为“内推实习”“实习推荐信”“远程实习”等,已有个别同学上当受骗,强调华为没有“内推实习”“远程实习”等实习方式,也从未与任何第三方(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实习合作。

“内推”本是企业鼓励员工推荐合适人才的一种招聘方式,具有高效、精准的特点。然而,中介机构将其异化为“商品”,形成了“机会税”——即根据企业知名度、岗位稀缺性对实习机会明码标价。一些机构打着“与名企HR合作”“独家内推资源”的旗号,将实习机会标价从几千到数万元不等:普通企业实习收费5000-1万元,而头部互联网公司或外资投行则高达3万-5万元,甚至出现“保offer”套餐,费用超过10万元。还有虚假稀缺性包装:中介宣称“名额有限”“独家合作”,制造焦虑,实则多数岗位是企业公开招聘的职位。在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中介将实习机会视为可垄断的资源,通过信息不对称和求职者的恐慌心理,将本应公平竞争的机会转化为牟利工具,本质上是对求职者的一种剥削。

这些高价内推服务往往暗藏多种诈骗手法,最常见的是虚假承诺和伪造证明。例如,2023年,北京某中介机构以“腾讯内推”为名收取2万元费用,事后仅提供一份伪造的实习证明,学生入职时被企业识破。更有甚者,通过培训课程二次收割。广州某公司以“内推需先提升竞争力”为由,要求学生额外支付1万元参加“名企导师培训”,课程内容仅为网上公开资料拼凑。同时,需要警惕企业与中介的进行灰色合作。2024年曝出某券商HR私下与中介分成,每个“内推”学生收取中介30%佣金,涉事员工最终被开除。此类案例暴露企业监管漏洞,助长了诈骗产业链的“可信度”。

这种明显有违公平的“付费内推”之所以能有市场,根源在于求职焦虑的泛滥。在“人均985”“海归遍地”的竞争环境下,许多学生和家长病急乱投医,将实习视为“镀金”捷径。为避免更多学生受骗,必须多方联动、精准打击。例如企业端建立举报机制,华为公开声明不与第三方合作,并设立专门邮箱受理实习诈骗举报。公司进行内部审计,定期抽查HR部门招聘记录,严禁员工参与有偿推荐,违者列入行业黑名单。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需主动揭穿这类骗局,为学生提供正规求职渠道;监管部门则要加大对违法中介的打击力度。

对求职者而言,更要明白一个道理:靠“买来”的实习经历,终究经不起职场检验。

#青平#

责任编辑:王俊秀 胡庆章   编辑: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