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记者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今天召开的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北京首批建设海淀、昌平两个未来产业先导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北京这一“先手棋”布局如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标准处处长王晶在回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问时说,北京基于高精尖产业发展基础和创新资源优势,体系化布局了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6个领域,针对性制定引导政策并迭代完善,在17个领域创建31个创新平台,持续打造涵盖资金、基金、信贷产品、孵化培育于一体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全市已形成一些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区。
其中,海淀区聚焦未来信息1个主赛道、未来制造和未来空天2个副赛道。王晶说,海淀区争取到2027年至少突破10个可能引发范式革命的“种子技术”,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智能网联、卫星互联网、具身智能向千亿级集群跃升,在量子科技和6G领域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到2030年左右,力争成为全球未来产业的引领者。
王晶还提到,昌平区构建以未来健康为主赛道、未来制造和未来能源为副赛道的产业发展格局。该区通过部署实施“五个一”行动,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前沿核心技术、聚力打造一批标志性拳头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性应用场景、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化产业集群、系统布局一批专业化平台载体。
王晶补充,昌平区到2027年新增知名科学家创办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专精特新企业60家,到2030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800亿,三大赛道形成技术策源、辐射津冀、引领全国的发展格局。
下一步,北京将积极推动海淀、昌平2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向国家级升级;协同其他区谋划其他领域市级先导区,加速完善我市未来产业总体布局,引领未来产业从有到优、从大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