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电影+厦大课堂= ?

厦门大学  |  2025-04-14

“为什么对汤姆·鲁滨逊的判决是不公正的呢?我们不能从常识去判断,而是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课堂上,薛永慧老师将同学们缓缓带进了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世界。


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真实的诉讼是怎样的?怎样的法律制度才是合理的?


“无罪推定、程序正义、善意第三人……”这些法律术语对于大多数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晦涩难懂的。但在厦门大学副教授薛永慧的课堂上,它们却如同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原来,这不仅仅是一门法律课,也是一门“电影课”。



2014年至今,薛永慧开设的美育与通识教育课程《法律与影视——光影中的正义》已经进入了第12个年头,其“悠久历史”的背后是学生们如潮水般的热情与支持。几乎每年,这门课程都是厦大学生中的“抢手货”。已经修过这门课的同学更是不遗余力地“安利”,不断扩大着这门“宝藏课”的知名度。“在我的强烈推荐下,我的室友今年也选了这门课!”去年选修过的一位同学自豪说道。


“法律+电影”:趣味与深度的交融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类校选课,如何让学生不仅愿意走进课堂,还能在其中收获满满?这是薛永慧在开课之初反复思索的问题。在她看来,校选课不像专业课,大多数同学都来自非法学专业,有的同学甚至只是“为学分而来”,对学习法律缺乏兴趣和内驱力。“所以我不想单纯地照本宣科,讲枯燥的法律理论和概念,而是希望课程能够更有趣、灵活且多元。”薛永慧说。


于是,她巧妙地将法律与电影相结合,精心设计出一门既充满趣味又富有深度的课程。借助一些经典的法律电影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同学们深入讨论和思考,实现学有所成。以电影《控方证人》为例,同学们观影后,薛永慧带领大家分析其中的经典场景,帮助同学们理解传闻证据不能直接作为证据使用,只能作为背景信息来支持证词。她聚焦“理念、思维、情感”三大主题,将这些古今中外“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了分类归纳,让法律条文不再蛰伏于法典,而是跃然光影之间,叩击着学生的心弦。


不仅如此,薛永慧还会在课堂中穿插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拉近同学们与法律之间的距离。在辨析“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两种过失的分类时,薛永慧引入了“天津一父亲抱娃失手致儿女坠亡”的真实案例。这位父亲在抱两个孩子时,由于疏忽致使第一个孩子坠落,而在伸手试图挽救时,又失手导致了第二个孩子的坠落,这两场悲剧分别是这位父亲的“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导致的。正是借助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薛永慧的课堂上逐渐培养起法律思维,轻松且深入地学到了专业的法学知识。“薛老师将每个知识点都与相关的法律影片结合了,课堂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同学们纷纷给出这样的好评。


陪审团制度:利弊之辩


课程的另一大亮点,便是别具特色的辩论赛。


薛永慧会先选定一个法律相关的辩题,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电影,介绍辩论的思路。随后,课堂的“主导权”将交给学生——同学们自愿参与,自行制定规则、选择立场、分工合作,甚至自行主持整个辩论赛。“我只需要在辩论赛现场静静地当观众就好。”她打趣地说道。她希望借助这样的课堂活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地思考法律问题。


最初设计这一活动时,薛永慧也曾担心学生们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然而,学生们积极出色的表现大大超出了她的预料,每学期的辩论赛都“热度爆表”。


同学们正在进行课上辩论


在去年的课程中,薛永慧就先让学生们观看了《十二怒汉》《十二公民》等电影。随后选定辩题“与法官裁判相比,陪审团裁判有利于/不利于产生公正的审判结果”,以此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这类中外法律的差异。在课堂上,双方辩手积极踊跃发言,言辞犀利、思维敏捷,在激烈的言辞交锋和思维碰撞中,原本令同学们感到陌生的法律制度,逐渐变得清晰明了。


“是一场很精彩的辩论赛,让我收获了很多思考。”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辩论,感觉特别刺激,也学到了很多。”


“辩论深化了我对陪审团制度的认知,使我对公平与正义也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参与辩论的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


情怀,也是薛永慧在课堂中尤为重视的一个概念。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更是背后隐含的正义、公平、信仰等情感因素,还有法律人对世间大众的悲悯情怀。”在薛永慧看来,法律应该承载责任,充满温度,这一理念贯穿于她的整个课程中。


例如,薛永慧在课堂中特地挑选了一部环保题材的电影《永不妥协》。除了讲解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她还尽可能地引入一些环境污染的现实案例,以此引导同学们去深入思考环保问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社会等关系。同样,在讲解如《杀死一只知更鸟》《纽伦堡审判》等电影时,课堂上不仅有法律条文的阐释,更有对道德和正义的探讨,对人文关怀的强调。


“薛老师并非单纯地讲解法条,而是传授法律的精神。”同学感慨地说,“这门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法律的刻板印象,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正义与法律的内涵。”


在薛永慧课堂的引领下,许多同学对法律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学会了以法律视角审视社会问题,用法律知识剖析社会现象,甚至有同学因此踏上了辅修法学之路。



法者,治之端也。“社会科学一定跳脱不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生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应胸怀天下,成为能够铁肩担道义的国之栋梁。”薛永慧希望借助这门课程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法律、深入思考法律,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大局观。

责任编辑:曹竞   编辑:毕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