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各地群众陆续开展各种祭扫活动。一直以来,清明这个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节日双重属性的重要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与顺应天时的自然智慧。随着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迁,清明节发生了从“形变”到“神守”的现代化转型。这种现代化转型带来了文化传承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商业化、形式化的新挑战。
清明节现代化转型体现在祭扫方式的转变。环保的鲜花祭祀、电子香烛代替传统的焚烧纸钱、燃烧鞭炮,这种转变既保留了祭祀活动的仪式感,又剥离了污染环境的负面影响,使祭祀在回归缅怀本质的同时,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网络纪念馆、云端祭扫平台、AI等科学技术为祭扫提供新平台、新途径,为无法返乡祭祖的游子提供情感依托,为群众提供全新的情感表达渠道。群众通过网上祭扫平台进行云端献花、点烛等传统仪式,实现了代际记忆的数字化传承,使孝道文化获得新的传播载体。这种转型满足了当代人的情感需求,也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除了祭祀方式的转变,文化符号也发生创造性转化。这种创造性转化不是“换汤不换药”,而是在技术、市场、人文的三重作用下,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解码与重构,让古老的文化符号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清明节的传统食品青团,除了传统芝麻、豆沙口味,还推出了符合大众喜好的黑松露牛肉、肥汁米线等新口味。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系列节目利用现代科技将传统文化以及内在的情感故事表演出来,让受众在视听体验中,重新感知清明文化的深厚底蕴。沉淀已久文化符号,正通过创造性转化获得与当代对话的能力,在代际更迭中延续着永恒的生命力。
然而,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挑战。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异化,部分商家销售豪华祭祀产品,使祭祀成为一种攀比行为,与清明节的本质背道而驰。线上祭祀若缺少感情投入,流于形式,也会失去慎终追远的意义。此外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削弱亲身参与的真实感受,减少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城乡差异更是诸多挑战的重要一环,农村地区仍以传统的焚烧祭祀为主,防火安全以及环保理念普及不到位。
如何在保留其传统内核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了清明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清明节或许不再“传统”,但必须守住根本。让祭扫“减碳”,让文化“增温”,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这个千年节日才能跨越时空,“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