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5-03-13 20:34
作者:王烨捷
有料青年| 从人工挖泥到“国轮国造”,中国疏浚行业经历了什么?
中交上海航道局疏浚展示馆是一个特别小众的“博物馆”,它总面积不过540平方米,却浓缩了我国疏浚行业100多年与自然抗争的历史。疏浚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挖泥”。先秦时期大禹治水靠的是“手工挖泥”,数千年后,我们有了90%以上国产化率的超大型疏浚船,“挖泥吹岛”成为现实。疏浚人喜欢用“我命由我不由天”来形容自己的行当。120年前,黄浦江水深只有约1.3米,大船进不来,货物运输困难;如今的长江口,是全球最重要的深水港,洋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准箱的大港。蜿蜒曲折的黄浦江和长江口,见证了中国疏浚业起步与发展的不凡历程。跟着我们的镜头,一起到这个“小众博物馆”看看吧!(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 实习生俞佳一、何奕辰)
责任编辑:李新玲 编辑: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