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今年是有着“方罍之王”之称的皿方罍器身从海外归国的十周年。由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新编京剧《皿方罍》,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蓝本,围绕着商代青铜重器皿方罍的身世沉浮展开,将一段跨越百年、涉及国宝回归的传奇故事搬上了舞台。
国宝身世:百年沧桑的深情重述
大幕徐启,舞台之上,幽微的灯光渐次晕染开来,一件件充满古意的青铜器道具静静伫立两侧,仿若岁月的守望者。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得主张璇,化身主角钟少鸣,款步登场,轻盈的步伐透着果决,她与皿方罍之间那动人心弦的故事,亦由此徐徐铺展——
皿方罍于1919年在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水田乡茅山峪出土,其后在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漂泊不定。从1992年到2014年,其流失海外的器身三度现身拍卖场,备受瞩目。最终,在各方齐心协力下,成功身首合一,回归湖南。这一路的曲折艰辛,在京剧舞台上得以精彩重现。
剧作开篇,以钟少鸣的深情回忆切入,回溯皿方罍那跨越百年的沧桑变迁。在情节架构上,匠心独运地采用倒叙与插叙相互交融的方式,讲述国宝的传奇故事。
当舞台场景切换至1992年,皿方罍器身首次在海外拍卖会露面,钟少鸣作为年轻的文博工作者,她决心要追回皿方罍却又深感无力。
随着剧情的推进,时间来到2001年,皿方罍再次出现在拍卖场。钟少鸣四处奔走,寻求各界支持,她与国内的文物专家们紧急磋商,试图筹集资金,阻止国宝再次被转手他人。在紧张的剧情中,她以自己渊博的文物知识和对皿方罍深刻的理解,据理力争,试图让对方认识到这件文物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
而到了2014年,当得知有机会让皿方罍身首合一回归故土时,钟少鸣更是全力以赴。她不顾自身的疲惫与压力,穿梭于国内外的文化机构和相关部门之间,协调沟通各种事宜。在这个过程中,她遭遇了重重困难,却始终没有放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文博事业的无限热爱,顽强地克服了一个个难关。
就人物塑造而言,主角钟少鸣细腻入微的情感演绎,生动诠释了我国文博工作者的坚定志向与精神风貌。正如张璇所言:“钟少鸣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她身上却承载着真实的力量,尤其是女性文博工作者的风采,她们心怀家国和热爱,用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着力量。”
京剧新韵: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多元绽放
作为京剧艺术的创新之作,《皿方罍》在继承传统京剧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舞台艺术元素,展现出了京剧艺术在当代的多元魅力与创新活力。
在表演技巧上,京剧“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在《皿方罍》中得到了精彩呈现且有所创新发展。演员们的唱功扎实深厚,无论是大段的抒情唱段还是紧凑的念白对唱,都生动地传递着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
在舞台美术设计上,舞台背景以大幅的历史画卷与现代城市景观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交替呈现,古代祭祀的庄重画面与现代拍卖会的紧张场景瞬间切换,展现出独特的创意与精湛的技艺,令人仿佛穿越古今,沉浸在对文物保护问题的深深思考中。
此外,剧中的音乐设计颇具匠心。一方面融入了湖南地方音乐元素,精心设计了钟少鸣现场演唱湖南花鼓小调《洗菜心》的场景,使整部剧湘味十足。而不同场景间的音乐变换与舞台氛围精准呼应,在拍卖会的场景中,音乐节奏紧凑、旋律激昂,很好地烘托出了拍卖现场的紧张激烈;在表现文物保护者们为了国宝回归而默默努力的情节时,音乐则显得舒缓而深沉,充满了温情与力量。
《皿方罍》的另一个亮点是,通过3D影像技术将皿方罍的器盖、器身上的铭文、拓片等细节处1:1等比例放大,以超强的视觉冲击力震撼人心,更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皿方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来。
可以说,现代京剧《皿方罍》成功地打造出了一种既具有传统京剧韵味,又充满现代时尚气息的舞台艺术风格。
情感共鸣:民族记忆的传承流动
《皿方罍》分为“惊现”“难圆”“再现”“洽购”“宴客”“梦圆”六场,其间巧妙穿插了古人铸造、迁徙、埋藏皿方罍的剧情。
全剧最能打动人心的,是钟少鸣闪回到古代与皿姬展开跨时空对话的那一幕。继承父兄遗志追寻皿方罍器身下落的钟少鸣,多年来累积的情感在此时爆发,一字一句让人泪目,在情节激昂处,她那高亢的西皮快板如汹涌波涛,奔腾而出;情感深沉时,她的二黄慢板恰似幽咽泉流,娓娓道来。她们的声音似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在空气中回荡、碰撞,每一句都饱含着厚重的历史感与深切的使命感。
讲好文物故事,滋养民族情怀。《皿方罍》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与精神传承的生动艺术载体。它以国宝皿方罍的百年流离为线索,让我们看到了岁月流转中,皿方罍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历史记忆。
全剧落幕时分,皿方罍盖回归祖国,身首合一时,台下掌声如潮,经久不息。这掌声,凝聚着观众对民族文化传承坚守的敬意与感动,也见证了《皿方罍》在舞台上的成功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