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因地制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12-18作者:董蕾 侯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五个统筹好”,其中之一是“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各地结合实际推进生产力变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科学地看待新质生产力,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与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在量变中蕴含着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新质生产力的跃升需要考量特定历史阶段和区域内生产力量的积累状况,不能脱离实际。现阶段,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差异显著”的国情也决定了各地区必须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而不是套用单一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前沿性、基础性、原创性技术创新及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发达国家借助自身的技术垄断,不断制造各种冲突,企图遏制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发展。面对科技创新受制于人,高端人才大量流失、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等一系列难题,我国要牢牢把握这个历史性窗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赢得发展主动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构建有利于技术突破与应用的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如上海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既发挥“大零号湾”内的资源优势,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又结合地区优势产业特色,积极探索“科研+产业”的创新模式,为颠覆性技术突破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牵引区域联动创新。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中小企业等,不断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不断加快产业重大技术突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优化有利于人才流动与聚集的引智体系。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而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一方面,要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开拓人才培养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学积极发挥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作用,聚焦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工交叉等关键领域,大力孕育、优化、延伸和拓展新专业、新方向,为加快培养国家紧缺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另一方面,要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促进人才的发展和流动。如福建莆田秀屿区将柔性引才作为破解人才引进瓶颈的关键举措,采取聘请政府顾问、选任“科技副总”、引导辖区企业建立“人才飞地”等形式,推动人才跨区域流动和共享。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完善有利于资源利用与发挥的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一方面,产业发展模式不能千篇一律、盲目跟风;另一方面,要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对于传统产业,不应将其视为发展的包袱,而应发挥优势,将其转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如以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见长的山东临沂市,通过着力打造“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了以钢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新支柱。

因地制宜,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唯有立足实际,求真务实,才能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竞相涌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分别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王俊秀 郭艳丽   编辑:郭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