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近百位国风红人盛装打扮,乘着花船穿过小桥流水,画舫摇曳,每一帧定格都如梦幻画卷;在水上婚礼,“红男绿女”带你见证宋代婚礼的礼仪与美好;在美食市集,从街头小吃到精致美点,每一口都是人间烟火……由抖音出品、中国青年报联合出品,中青在线承办,荣耀300系列冠名的“2024国风大典”,于12月7-8日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濮院时尚古镇举行。
濮院时尚古镇,在历史上曾因“日出万匹绸”被称为“嘉禾一巨镇”,如今又成为时尚文旅的新地标。这里有唐风宋韵、棋盘街巷,当众多身穿传统服饰的年轻人涌入,一时间,恍如穿越时空。但这又不是“复古”,国风,是现代的、时尚的、国际的;这里有市集、巡游、演出,归根到底是有意思又有意义的。
国风大典主办方负责人夏甜甜说,5年前举办国风大典的初心是让一群热爱国风的人聚集起来,期待星火可以燎原;今天,国风大典五周年了,“国风”已经不再是小众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加入。“国风之美并不是单一的,当下的年轻人正在用更创新的形式和表达,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这份创新,需要实践,需要包容。”
非遗找到了下一代接班人和消费者
在国风大典中,人气最旺的莫过于“国风街区”——晚上亮灯,就成了更有氛围感的“烟火灯市”。绒花、通草花、面塑花灯、剪纸、油纸伞……非遗传承人现场教你体验匠艺匠心。
油纸伞是属于江南的意象,浙江余杭的油纸伞制作有着200多年历史。好看又好用的油纸伞,曾经是外地客商争相采购的“伴手礼”。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钢制骨架伞出现,油纸伞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手艺也一度失传。
2006年,已近退休之年的制伞匠人刘有泉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老伙计”重操旧业,“复活”了余杭纸伞的72道制作工序。2015年,刘有泉的孙子刘伟学接过了这把纸伞,但他“不想只做一个卖伞的人”,他有着“要让世界看到余杭纸伞”的雄心。2016年,他与设计师合作,把纸伞带到了意大利米兰设计周。
随着国风文化的流行,油纸伞也找到了新的“风口”。在市集现场,余杭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刘建英说:“年轻人喜欢传统服饰,配饰中就包括油纸伞。我们的伞既有装饰功能,又有实用功能,伞面涂的桐油可以防雨,深色系的伞可以防晒。”
通草花,顾名思义,通草做的花,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人朱欣介绍:“通草纸纹理细腻,很像真花花瓣的纹理,还有遇水变软的特性,可塑性很强,可以做成各种花瓣形状。”
与余杭纸伞相似,扬州通草花也经历过辉煌与落寞。“通草花进过紫光阁也进过人民大会堂,还出国参展、出口创汇,但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买的人越来越少,老师傅也纷纷转行。”朱欣说,“现在国风兴起,年轻人又开始喜欢通草花了。他们不仅买,还愿意学,我们已经有05后学徒了。”
在国风大典上,通草花找到了实用价值,不愧是2000多年的传承,配汉服配旗袍,都般配。朱欣说:“最开始我们只做发簪和头饰,后来创新推出更多适合大众的产品,比如胸针、耳钉耳环、摆件、小盆景等。之前通草花的受众可能只有年轻女孩,现在的新产品不受性别或年龄限制,比如盆景、摆件,就适合送老人。”
武术、舞蹈、民乐……国风的舞台可以很酷
宋代张先写的“红翠斗为长袖舞,香檀拍过惊鸿翥”,用来形容12月8日晚的“国风美焕夜”再合适不过。作为国风最直观的视觉体现,15家国风服饰品牌与百余位国风红人,一起组成了“华服天团”,贯穿全场的华服秀,演绎千年服饰演变。
峨眉武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全员00后的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在“国风美焕夜”上,和嘉兴大学的28名大学生,一起带来开场表演《东方武韵》,“拿捏”全场气氛。
团队成员禹霏介绍,表演为契合国风主题特别添加了一些设计,比如配乐是民族乐器演奏的国风音乐,“唢呐一响,点燃全场”;武术器械选用峨眉派最具代表性的峨眉刺,“相传由女子发簪演变而来”;服装以中国红为主题色调,显示出中国女性的英姿飒爽。
青年舞蹈家骆文博带来由其执导的舞剧《大名狄公》选段《甄儿》。这一段故事讲述了唐朝俏皮小公主甄儿,在身着男装踏上追求正义之路前的自由与天真,为后面剧情的曲折离奇和人物成长作铺垫。
“《大名狄公》的服装设计、造型设计,都是从壁画、雕塑等历史材料中提取元素,再进行舞台化艺术创作,有传承、有创新。”骆文博说,“《甄儿》是一段少女在盛唐市井中玩耍的表演,很适合国风大典的演出地,古镇为这段舞提供了天然的氛围。”
乐器秀《寄明月》以古筝、三弦、唢呐的组合,演绎民乐的新玩法。古筝演奏者卢柔伊从小学习古筝,随着民乐越来越出圈,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尝试过“钢琴+古筝”“筷子敲古筝”“弓弦拉古筝”“竖着弹古筝”等不同玩法。“我们通过不同的演奏形式和风格,让传统乐器被更多年轻人看到听到,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卢柔伊觉得,得先把人吸引过来,才能谈更深入的文化。
每个人都是国风大典的“NPC”
夏甜甜介绍,国风大典设置了一套边逛边玩、有趣又松弛的游园打卡规则。大家进入这个空间,可以认识和体验非遗技艺,可以参与射礼、捶丸等传统竞技,可以定制一幅水墨肖像小画……从“看戏”到“入戏”,每个人都是国风大典的NPC。
90后插画师“木古木古”,带着两个穿汉服的女孩子“木木”和“阿古”,来到国风大典。这是她笔下的两个水墨人物,一个活泼自信,一个内敛亲和,是她心目中女孩子的可爱形象。
“我从9年前就开始穿汉服,那时候还比较小众。后来,开始参加和汉服相关的活动,随着汉服慢慢流行,还和朋友一起组织汉服社团。”“木古木古”高兴地发现,第一批喜欢汉服的人已经长大了,开始向更年轻的人传播汉服文化,比如她自己,绘画是她的方式。
“木古木古”喜欢旅游,走到哪里,都“带”着两个汉服小女孩一起,把她们和风景一起画下来。“现在的男生女生,很多都喜欢穿着汉服来逛市集,都快成大众文化了。他们不仅喜欢汉服,还热衷于学习汉服相关文化。正因为大家喜欢,我更有动力去画这些。今后我也会更加努力去呈现我心中的国风。”
穿马面裙、战国袍、新中式,听戏曲戏歌、国风音乐,看国风舞蹈、国风动漫……国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浸润在年轻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骆文博的职业和生活都离不开国风。“西施、贵妃、昭君、武则天、薛宝钗、祝英台、虞姬、西王母、天女……中国舞让我在中国古典音乐中,身着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美丽服饰起舞;生活中,我会收藏改良马面裙作为活动礼服。可以说,我与国风有着不解之缘。”
峨眉派女子功夫团成员小婧发现,在武术领域,年轻人对太极、咏春、峨眉拳等中华传统武术越来越感兴趣,“这大概是血脉觉醒的表现”。在成员茹茹看来,国风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而且,传统文化以更加时尚、新颖的方式呈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也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