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变“充电宝”!这个青年团队一干就是十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12-08作者:周围围


【主播君的话】

空气变成充电宝!零下十度的环境下,中国绿发青年团队做着冲刺阶段的准备。

不久前,中国绿发中绿中科公司“6万千瓦/60万千瓦时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设计”创新创效项目经中央企业团工委、中国绿发集团团委推荐,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并获金奖。


△ 中绿中科青年团队在项目施工现场

“我们的新一代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具有大规模、长时效、环境友好、安全稳定、长寿命、布置灵活等优势,能有力促进‘沙戈荒’地区风光发电波动性及电网稳定性问题的解决。”中绿中科振兴杯参赛项目主讲人李雨晴说。


据介绍,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包括储能阶段和释能阶段。其中储能阶段,消耗电能将空气先压缩再液化,得到的液态空气储存在液态空气储罐中;释能阶段,液态空气气化升温后,进入膨胀机组带动发电机发电。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可与LNG(液化天然气)、光热、传统电厂等多种形式能源耦合,应用场景广泛。

△ 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原理示意图


中绿中科公司首席科学家王俊杰带领的青年创新团队长期从事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王俊杰介绍,“相比其他长时储能技术,液态空气储能在‘沙戈荒’地区耦合新能源基地更有优势,并且是当前唯一可大规模利用LNG冷能的方式,可解决LNG冷能利用的世界性难题。”


85后季伟是中绿中科公司总工程师、首席专家,也是王俊杰带领的青年创新团队主要成员。他告诉记者:“传统的空气储能采用的是洞穴储存,受到的地理条件限制较多,而液态空气储能采用储罐存储,不仅不受地理环境影响,储量规模也得到大大提升。”


△ 中绿中科公司总工程师、首席专家季伟发言


季伟加入中国绿发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负责青海60MW液态空气储能项目的设计和建设。“虽然我从事空气储能基础应用研究10多年,但从来没做过工业应用规模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当时接到这个首台套任务还是压力很大的。”他说。


新一代液态空气储能采用储罐存储,看似只是储存方式的变化,实际上系统设计也不同。在系统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出一个最优化的工艺包,研究团队至少要做上百个流程,细化到每个阀门、每条管道的设计。有时,一个环节的变化将导致整个流程重新设计。


季伟一方面进行项目设计,一方面指导带领年轻团队一起干,该团队平均年龄30岁,“第一次做这么大规模的项目,面临很多新问题和新困难。每当遇到难点,团队成员不分昼夜地研究讨论,直到找到解决方案”。


△ 中绿中科青年团队在项目建设现场



中绿中科公司振兴杯团队队长、90后刘纪云为找到合适的换热器,可没少下工夫。在研发过程中,团队遇到了空气液化所需的蓄冷介质有可能对换热器产生腐蚀的问题,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也没有得到相关实验数据。为确保万无一失,刘纪云和团队成员专门进行了换热器腐蚀性试验,仅这一项试验就耗时两个多月,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蓄冷介质对换热器材质的腐蚀性可以忽略不计。


花两个月时间得出了一项可以忽略不计的结论,这项试验有必要吗?刘纪云认为:“必须得有这个过程。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哪怕只有1%的可疑,我们也要将这一隐患消除。”


在研发设计60MW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过程中,中绿中科公司青年团队创造性地自主设计出了单筒处理量最大、运行温度/压力最高的空气纯化装置以及自液化/复温一体式冷箱。此外,团队还联合设计出全球最大规模水平剖分式离心压缩机组,疲劳寿命长、换热温差小的全焊接板式换热器等。


△中国绿发牵头成立中国液态空气储能产业联盟


最近,看着60MW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即将投产运行,这支青年团队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团队10多年的研究技术真正得到应用,紧张则是因为团队的工作需要细致地进行,必须确保顺利投产。


中绿中科公司董事长王新东:“中绿中科公司首次突破性设计了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对于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应用的巨大推动。”


— End —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记者/编辑|周围围

统筹|陈凤莉

  编辑: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