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作家黄皙暎:文学归根到底是讲人的生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12-07作者:李丹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可能会犯很多错误,这些错事或者事故会变成一个个的窟窿。我们可能会为了快速处理窟窿,将它们临时盖上或者填上。可是当有朝一日回首过去,或许会发现在走来的路上,窟窿随处可见。回到窟窿旁边,把盖子打开,我们将重新审视里面的黑暗。

在韩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黄皙暎看来,这个过程就是个人的成长过程,我们回过头去看这些被堵住窟窿,就是文学的作用。

黄皙暎1943年出生于长春,后跟随父母前往今天的朝鲜平壤、韩国首尔,经历过日据时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他曾在德国见证过柏林墙的倒塌,经历过5年的牢狱之灾和5年的流亡生活,出版过小说《故园》《客地:黄皙暎中短篇小说选》等。

近日,黄皙暎的长篇小说《日暮时分》中文版首次译介,由磨铁·大鱼读品出品。小说从拆毁故乡的“刽子手”和漂泊无根的“城市游民”双视角,揭露急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拆迁和重建问题,剖析普通人的挣扎与异化。“文学是我随时可以回去的家——韩国文学泰斗黄晳暎见面会”,日前在驻华韩国文化院举办。

韩国作家黄晳暎。磨铁·大鱼读品供图

著名作家止庵、B站文学UP主“大澜的文学午安”与黄皙暎展开文学对话,向现场读者分享黄皙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写作生涯,探讨《日暮时分》中呈现的时代变迁及东亚文化、韩国文学的未来。

止庵说,黄晳暎在面对时代变化时,有自己的鲜明姿态,且毫不掩饰自己对时代变化的态度和想法。“他很深入地看出了变化的意义和它带来的问题。”

“虽然我年轻的时候经历了非常多的曲折,但从整体上来看,世界在慢慢变好。”黄皙暎认为,时代在不断地变迁,年轻人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在改变,文学归根到底是讲人在生活的故事,因此我们对于变革不用太担心。

黄皙暎鼓励读者不要害怕新事物,要有挑战精神。他是第一批通过网络写书的韩国作家,在3个月前他还学习使用了ChatGPT4。“我不是说要永久地停留在年轻状态,而是要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

不久前,黄皙暎参加了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所有的文学都来自于人,文学的源泉都来自于人民。”活动时,这句来自一位嘉宾的话让他印象深刻,这也和他的创作不谋而合。

《日暮时分》书封。磨铁·大鱼读品供图

小说《日暮时分》里的建筑设计师,中文版待出版的小说《熟悉的世界》中捡垃圾的人……在黄皙暎的作品中,有大量不同职业身份的角色。写作时要放入什么素材?不放什么素材?他觉得作家要有自信,要对所写的主人公的生活或者职业有着非常详细和深入的了解,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这类人物进行丰富的调研。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要强的人,习惯追着人问。”写《日暮时分》时,黄皙暎已经70多岁了,当时他对年轻人是怎样生活的,只在脑海里有一个简单的概念。为了创作,他总会到咖啡店、披萨店去实地考察、了解。“我和打工的年轻人聊天,问他们是怎么生活的,聊到他的女朋友,我会把他女朋友再叫过来。在他们休息的时候,我把他们叫出来喝酒聊天。”经过一个多月的交流,黄皙暎逐渐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清楚的认知,“这是作为作家最基础的努力”。

活动现场。磨铁·大鱼读品供图

止庵对此深表认同,故事可以编,情节也可以编,但是细节不能编,它一定得真实。比如《日暮时分》中的炸鱼饼情节,一定是有真实的生活经验作为参考。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它实际上是对于世界的一个把握方式。“我们要先熟悉一个东西,我们才能够去写一个东西。”

责任编辑:蒋肖斌,郭韶明   编辑: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