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美协主席陈危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田园山水画的创作,通过对自然、社会、历史以及人与自然的深刻感知和诠释,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诗意的田园山水画佳作。他的作品不仅引起了当代中国画坛的广泛关注,也为当代中国山水画拓展了新的题材和表现空间。
11月22日,“回归自然 独抒性灵——陈危冰田园诗意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画学会学术支持,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苏州市文联、民进苏州市委员会主办。
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隐居苏州西郊的新郭,这里山水秀美田园抒情,民风淳朴,更具江南鱼米之乡特征。陈危冰成长于苏州,江南山水田园诗般的情感与记忆一直伴随他的创作过程。他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研习传统的同时,根据自我对传统的理解进行再造和衍变,在自然中求得发现,又在传统中找寻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由于时常研读范成大的田园诗文,对其《四时田园杂兴》诗文尤为喜爱,因此便有意用田园山水画来进行专题创作。
展厅中,陈危冰以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为主题,创作的60幅表现四季景色和田园生活的精品力作,堪称田园诗意画的最新成果。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60首诗 ,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描绘了四季变换中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语言平易,意境清新,韵味悠长,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陈危冰的这组诗意画作品,也按照范成大的诗歌分类,描绘太湖之滨春夏秋冬四季的田园风光和画家想象,不仅是对范成大诗歌的视觉再现,更是他个人艺术情感和创作理念的深刻表达。以当代性的艺术语言重新发掘和致敬传统,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创作实践。
南宋诗人杨万里称赞范成大的诗“清新妩丽,奔逸俊伟”。而“清新妩丽”也可以用来形容陈危冰画作的意境、笔墨和色彩。展厅中的作品多以水墨立骨,略施色彩,以具有书法意味的线条进行勾勒皴擦,有的偏工,有的偏写,有的线面结合,有的积点成面。画面色墨结合,既不抛弃水墨技法,又以色彩作重要表现手段,用色薄中见厚,清润秀丽。
李一、王镛、吴洪亮、徐惠泉、王进等美术名家对陈危冰的艺术创作和本次展览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陈危冰之所以对“田园”题材情有独钟,既源于他儿时曾在江南山村水乡生活的经历,也源于他对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农耕文明之间矛盾冲突的深刻反思。他试图在已经衰微或消失的田园生活景象中安顿现代人无处安放的乡愁,寄托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梦想。他的作品,因此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他的田园山水画,不仅是他个人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江南田园风情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本次展览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江南田园的宁静与美丽,更让观者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感受人间烟火的同时唤起人们对逝去时光的眷念。有专家表示,陈危冰的田园山水画,精神内涵是回归自然,审美特征是独抒性灵。所谓“性灵”,是指诗人或艺术家天赋的性情灵机、本真的个性情感。陈危冰的田园山水画,正是他性灵的自我抒发,是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他的作品,既有对田园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自然之美的诗意提炼,充满了浓厚的江南田园风情和诗意韵味。
在创作技法上,陈危冰的田园山水画以取法沈周、兼工带写为主,由工笔之细向意笔之粗过渡,或者工笔、意笔兼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他的画面构图造境如同造园,追求“自成天然之趣”,将苏州园林的境界扩大到了田园之中,以田野代替假山,以农舍代替楼阁,营造出了清新朴野、温润平和的意境。同时,他还广泛汲取了宋元名家以及文徵明、石谿、龚贤、黄宾虹、钱松喦、宋文治诸家的笔墨技法,经过长期的探索,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危冰深受江南文化吴地艺术的浸润,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用几十年的时间探究、深挖江南之美、田园之魂,用朴素的语言、传统的样式、日常的叙述呈现出令人惊艳的田园世界。可以说,陈危冰的田园诗意画体现了新吴门绘画的新成就,为传承和弘扬当代苏州美术即吴门画派的当代价值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幕式上,陈危冰将精心创作的作品《身外水天银一色》捐赠给北京画院,进一步丰富了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藏资源。据悉,展览将展至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