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卫中
“永乐大典电子数据库在哪里看?”“没想到《大话西游》还能继续魔改!”近日,两部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与《大话大话西游》相继走红。它们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传统文化传承与IP焕新等方面做出了各自的探索,传递制作品质向高标准看齐的信号,也显现出“文化带货”的潜力。
截至今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夏烈指出,要珍惜微短剧这样的时代文艺、网络文艺的体裁,用好微短剧适应时代受众和传播规律的基本属性,“在这个基础上,出作品、出爆品、出精品”。
适应当下传播环境,让古籍走下高阁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古籍保护的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通过故事性演绎的方式,将古籍修复过程转化为更适应当下年轻化传播环境的影像故事,让观众直观感受古籍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看到测试题目是把线装书改为包背装,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所的学员邵白立即产生了畏难退缩情绪。然而在“幻听”的鼓舞激励下,她麻溜地完成了全部流程,就此也开始了一段与《永乐大典》“书灵”元鉴的奇妙故事。初遇“书灵”,被“幻听”和“幻视”困扰的邵白拉开窗帘捉弄元鉴,结果自己的皮肤在阳光直射下发红灼伤,原来是她与元鉴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共感”。邵白不得不接下寻找另外半部古籍的任务,也直观地向观众强化古籍畏光畏火畏水的特性。历经岁月洗礼的古籍,不可避免遭遇褪色、脆化乃至腐蚀等状况,而邵白的古籍修复技术也一步步扎实稳进,让下纸捻、订线、制糊、染料等古籍的传统修复方式更可感可知。
古籍的修复与保护,需要的不仅是耐心和技术,更需要“后继有人”,《重回永乐大典》通过邵白进入《永乐大典》专项修复组后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的故事,让经典古籍走下高阁,走近当代青年,也使大家体悟到赓续中华文脉的意义,继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中来,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醒过来”“活起来”“传下去”。
“人人都是孙悟空”,经典IP的当代视听表达
《大话大话西游》则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经典IP的当代视听表达。该剧由周星驰出品,蒋龙、张天爱主演,自11月8日独家上线以来已播出10集,截至记者发稿,播放量超过1.8亿,位列抖音短剧榜第一。
《大话大话西游》是经典IP《大话西游》的衍生作品,故事讲述了小木匠至尊玉以“孙悟空转世”的身份,与女主角月光一同踏上寻找齐天大圣的奇幻冒险旅程。其中既有向经典IP《大话西游》致敬的元素,也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色。例如至尊玉被妖怪抓起来当作麻袋甩来甩去,这种又倒霉又好笑的主角形象,明显沿袭了周星驰作品的无厘头搞笑风格;而此后主角团队遭遇了熊猫人漫画家黑白化、平面化的攻击,以及“二刺猿”谐音梗等,都是对当下网络文化的映射。
周星驰的不少经典作品让观众在欢笑中见眼泪,以小人物的悲欢来诠释人生的无常。而《大话大话西游》的核心创作理念是“人人都是孙悟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抗争命运、改变命运,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参演过多部电视剧并曾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力拔头筹的蒋龙坦言,要拍好短剧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容易,“短剧虽然短,但是信息量很大,因此表达要更为准确;同时戏剧表现张力要更足,笑点要足够密集,因此容错率更低。”作为一种迅速成为现象级的网络视听形式,精品微短剧作品理应承载一定的艺术探索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