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世界中文大会致贺信并祝贺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希望世界中文大会坚持守正创新,加强联通融合,凝聚各方共识,努力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与文化。通过语言,我们能够传递情感、交流想法、分享知识。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人们之间的距离不再是地理上的隔阂,而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文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支持服务国际社会开展好中文教育是中国作为母语国的责任。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发展、新局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加强中文教师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复合型国际中文人才。大会上,意大利汉学家费德里科·马西尼表示,中文走向世界需要更多精通中华文化、拥有世界眼光的国际人才。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建立专业的教师培训机构,开展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认证,确保教师具备扎实的中文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交流与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复合型人才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国际中文人才不仅要精通中文语言和文化,还要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要鼓励复合型人才选择语言学、文化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开展国际中文交流项目、文化体验活动等,让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提升语言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因地制宜创新教学方法,让中文教育更贴近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文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然而,传统的中文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因此,因地制宜创新教学方法,对于提升中文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中文学习者的背景各异,有的是出于工作需求,有的是为了文化交流,还有些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年龄、职业、文化背景以及学习动机。例如对于商务人士,可以将课堂内容与商业交流相联系,模拟真实的商务场景,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语言;而对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习者,则可以通过文学、历史等内容的输出,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中文的魅力。培养更多能够自信地使用中文的学习者,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加强学校学科建设,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一体化发展。学科建设的一体化推进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其次,高校应主动与国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和师生互访,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双向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育教学形式。例如通过开发网络课程、移动学习应用等,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学习者能够方便地接触到优质的中文教育资源。最后,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中文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中文走向全球、服务世界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实现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的双赢局面。
联通融合,传承创新。新时代新征程,要持续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和孔子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起语言互通的桥梁,为促进世界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分别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