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洋
统筹/李洋
11月7日至13日,北京舞蹈家协会“走四方·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采风活动,深入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福州四地,采撷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养料,丰盈青年舞者的心灵与创作,带回灵动并充满创意的舞蹈影像作品。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采风团成员的普遍感受。
多舞种擦出“火花”
此次采风团一行共25人,舞者们分别为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编导专业科班出身。多舞种融合共同采风,对于大多数舞者来说都是第一次。从一开始的陌生、内敛、懵懂,到彼此学习、触动,再到与闽南当地戏曲、舞蹈等艺术门类擦出“火花”,短短一周,舞者们经历了一次与自然相交、与兄弟舞种相知、与闽南地域古老文化互相激发的淬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音,国家级非遗项目梨园戏、高甲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和泉州提线木偶戏,福建省非遗项目闽南跳鼓舞、漳台大鼓凉伞舞,还有畲族、高山族民间舞蹈……一路走来,采风团每天都可以零距离领略众多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魅力。大家直呼——“吃”太好了!每“吃”到一样“文化大餐”,采风团成员都可以与这些非遗表演类项目的传承人深入沟通,共学共演,甚至直接上手操练这些非遗项目表演时的关键道具,寻找灵感。舞者们的大脑不停转动,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漳州木偶艺术馆观看布袋戏表演时,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师朱王博注意到布偶的水袖动作与古典舞的水袖有相通之处。“发力点不一样,但对我来说也很有启发。当时就在想,是不是以后可以融合贯通。看到这些古老剧种,对中国戏曲的传承流变也有了更深入理解。以后教学、创作都能用上。”
“舞蹈艺术本身就是包容性非常强的艺术。”在厦门市非遗保护中心看了歌仔戏、高甲戏等展示后,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导演李丽宏说:“戏舞同源,我在这里看到了很多民间舞表演的元素。戏和舞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创作当中不断梳理、深入研究,这次采风就是一次深入探究的契机。”李丽宏说,艺术家要提高创作水准,教学要走出去,就一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和创作中。她表示,未来一定会将此次采风的成果融入民间舞创作当中去,再呈现在舞台上。
细化“深扎”颗粒度
采风不是走马观花,不断细化“深扎”的颗粒度,是北京舞协一直坚持的理念。而舞者们也格外珍惜这次采风机会,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和实践。
在厦门,大家被闽南跳鼓舞表演深深吸引,纷纷拿起几斤重的鼓,学着当地舞者的样子,将中指插入转环,拇指和食指拨动鼓身转动。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舞者王赞,跟着“鼓转、人转、身体转”的口诀舞动起来。“感觉这转鼓应该能玩出更多花样。”她当场就和伙伴们研究,如何让鼓槌和转鼓结合,加快鼓的转动速度,使其不仅在手上,也可以立在舞台上转动。“一遇到这样的内容,身为民间舞者的血脉就觉醒了。忍不住去学习、研究,再琢磨自己如何改编和创作。”王赞说,从前在学校学过小堂鼓、热巴鼓、朝鲜鼓等,唯独没有见识过这种转鼓,这次属实“赚到了”。
来到九龙江北溪河畔被称作“云上人家”的官畲村时,第一次在国内深入乡村采风的北京当代芭蕾舞团舞者韩飞宇更是感慨良多。他被畲族和高山族歌舞表演繁复的队形变化吸引,更因舞蹈与生活充分结合的表现内容大为震动。“当代芭蕾欣赏的是肢体,看的是动作、情绪,是抽象的,这和民族民间舞非常不同。而刚刚看到的高山族舞蹈,他们把掷陀螺比赛、射箭比赛等内容都变成载歌载舞的内容,带着生活的那种热乎和亲和。”当韩飞宇亲自上手抛掷陀螺成功赢得一片掌声和欢呼,当他与当地舞者手拉手围成大圈跳起来时,更被这种火热的氛围所感染。
对闽南文化所知略多的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演员潘文超总结:“此次采风,每个人心里都带着问题,一路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采风的颗粒度才会被不断精细化。”
舞蹈影像生命感满满
夕阳下伴着波涛在海边拥抱太阳,清晨6时在薄雾中于溪边起舞,于结构奇巧的土楼中迎着朝阳伸展肢体,在梨园戏窄小的舞台上让现代舞舒展夸张的动作与梨园戏细腻内敛的表演产生强烈冲击……边采风边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发自内心随性而舞,并拍摄成舞蹈影像作品,是此次采风的一大特色。
“这和在学校教室里跳舞时很不一样。”采风团年龄最小的成员、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的陈玟汐说,清晨6时来到尚未从沉睡中醒来的土楼,感受风拂过手臂,感受初升的朝阳一点点温暖大地和身体,舞蹈动作自然而然就流淌出来。“世界安静得仿佛只有呼吸,无需刻意去想动作,一切自然而然,那一刻深深体会到‘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的含义——生命感满满。”她说。
而当身处土楼中舞蹈,用肢体“占据”门框、走廊等空间,朱王博甚至感觉“时间已不是线性的”,仿佛可以跨越时间与几百年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对话。
在惠安县,当舞者们站在海边礁石上舞蹈时,青年舞者黄霄也抛却脑海中的杂念,“不自觉地闭起了眼,用我的整个身心去拥抱傍晚即将消失的太阳。我感觉那几十秒中我莫名进入了某种仪式之中,让我无比虔诚地感受这个当下,感受此刻夕阳的温度,感受海风和我的接触,感受我的手移动的速度。其实那个动作真的非常简单,但却让我莫名感动,莫名想流泪。可能是因为那个瞬间让我感受到了身心的联结。”后来大家回忆,彼时正逢涨潮,多位舞者的鞋袜被海水打湿,但谁都没有在意,只沉浸于那一刻与自然的相拥。
每一次舞动,不仅动作多为即兴,甚至环境和地点也多是“即兴而来”,并非刻意设计。负责环境舞蹈拍摄的导演、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导演赵栩可回忆,出发前,导演团队做了大量案头工作,设计了不少场景,出身编导专业的李晨等舞者也设想了不少动作,可真正走到当地,“哇噻”“就这儿了”“先别走,等我拍完一组镜头”等声音时不时就要从导演的口中喊出。大榕树的树根和枝丫上、厦门小白鹭艺术团校园内贾作光前辈题字的巨石前、福州三坊五巷人来人往的街头,甚至大爷大妈遛弯的街边公园……“我们被包围在闽南文化的氛围当中,不断边走边发现边拍摄,一共拍摄了十多个场景。有一次甚至想在高速路出口拍摄,但条件不允许没有实现。”赵栩可说。
访谈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是一辈子要做的事儿
——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舞协主席陈维亚
说起采风的缘起,我想说,对艺术创作工作来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们一辈子要做的事儿。没有这些怎么谈得上创作,怎么谈得上做好的作品能够为人民看。为人民而舞,至少你的作品人民都爱看,所以体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早讲过:要为人民服务,要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去了解他们,体验他们,表现他们。
北京舞协的采风是从2019年开始的。第一站,去的是祖国西南方的云南,深入村村寨寨;第二站,从西南一下到了祖国的大东北黑龙江,甚至走到了乌苏里江边,与赫哲族群众在一块体验生活,在江边、在大森林里起舞交流,收获很大。今年第三站,我们又从东北方转到了东南方,到了福建,深入体验闽南文化,也体会改革开放前沿的风貌。明年,我们要从东南方去到西北,计划深入新疆体验多民族的艺术文化。我们挑选这些地区行走,是因为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会对北京地区的舞蹈创作有一些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舞蹈的明天是属于年轻人的,他们很需要通过这种采风扎根到人民群众当中去,真正去到那块土地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舞一舞,去感受生活是那么美好,还是那么丰富。
采风中还蕴含着传承的意义。中国的舞蹈艺术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这个根就是老百姓、祖国大地、在祖国各地的舞蹈工作者,他们都是舞者应该汲取的营养。所以我们这次沿途也拜访了多位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活跃在中国舞坛上的“年轻人”,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这些温馨的回忆,正在加深根和脉的关系,让我们看中国舞蹈一路走来的轨迹。
走进田野 回馈舞台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
北京舞协一年一度的“走四方”采风历时一周,至今依然让艺术家们回味无穷。这个为青年舞者走向田野又回馈舞台而搭建的平台,经过三年实践,也已形成自身的特色。
组织艺术家采风的初衷,是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理念。
党对文联工作的要求是团结更广泛的文艺家,这体现在采风团成员的组成中,采风团的人员构成非常注重平衡,既有来自高校和文艺院团的艺术家,也有来自“两新”组织的艺术家。从专业角度看,既有古典舞又有民族民间舞,还有芭蕾舞和现代舞等。我们通过艺术的方式团结更多艺术家听党话、跟党走。
在采风内容安排上,我们聚焦非遗、稀有少数民族、闽南当地特色文化等,并在采风中,重坚持、有成果。近年来,舞蹈影像兴盛,我们的每一次采风便聚焦于产出一部舞蹈影像作品。
在组织上,活动发挥“全国文联是一家”的纽带作用。此次在福建省文联和省舞协的帮助指导下,我们才得以体验到最有特色、最地道、最传统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