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同仁市郭麻日村:

千年古堡 文韵悠长

光明网-《光明日报》  |  2024-11-17作者:王雯静 万玛加

本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郭麻日村一角。 乔丹摄/光明图片

从青海省会西宁向南出发,途经隆务峡口,两旁丹霞峭壁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宽阔的山谷间,发源于夏德日山的隆务河,自南向北汇入黄河。

隆务河的经流,滋养冲刷了一片神奇的土地——同仁,藏语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此行的目的地——郭麻日村,就坐落于这片金色谷地之中。

先有古堡,再有古村。郭麻日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是国内保留最完整的古堡之一。目前古堡内有147户村民居住,古堡外有404户村民。2006年,郭麻日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与视野开阔的村寨不同,郭麻日古堡造型独特,东西长220米,南北宽180米,是一个由黄土夯筑的长方形“城池”,设有东、西、南三个大门。记者来到的东门,是古堡与外界通联的主要出入口,在古代有扼守交通要道的功能。

走进古堡,迎面而来的就是高大的土墙,夹着狭长的青石板路,巷道最宽处约3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置身其中,蜿蜒迂回,错综复杂,方向感不好的人很容易迷路。

“在古代,每个院落是一个军事防御单元,派出一两个人守在墙头,就能实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仁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相互贯通的深深巷道外,古堡没有多余的空间,每家每户的院落占地很小。”

高墙围抱的巷道迂回曲折,土木结构的藏式建筑特色鲜明,太阳能路灯点缀在道路两旁,现代与历史,在这里和谐地融为一体。

多杰是同仁刻版印刷技艺的第九代家族传承人,世代居住在古堡里。“木板雕刻设计好图案后,得反着雕刻上去,这样印出来才是正的,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多杰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他将老宅布置成展厅,展示家族历代传承人的刻版印刷作品和雕刻工具。

这些年,慕名来古堡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多杰在古宅对面开了一家咖啡馆,设置刻版体验区,“大家在品尝咖啡、酥油茶的同时,也能亲身体验木雕技艺!”

唐卡、堆绣、雕塑、木雕……灵动多元的热贡艺术让这座历史深厚的传统村落更添一份神秘韵味。

记者见到桑杰卡时,他正在自家院子里研磨颜料,“给你们看看我的新作品!”他一脸骄傲,带着记者来到他的画室,画架上,一幅高1.3米、宽1米的唐卡即将完工,画作构图饱满、色彩艳丽,方寸之间更是笔触细腻、线条优美。

随着唐卡技艺的传承发展,桑杰卡绘制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宗教题材,他创作的山水人物、吉祥寓意等主题的作品,深受大众青睐。未来他计划通过网络平台,让热贡艺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每年夏天是郭麻日村最热闹的时候,静谧的村庄迎来一批又一批客人,他们皆是为“热贡六月会”而来。作为同仁地区藏族、土族村庄特有的民俗活动,“热贡六月会”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贡六月会”从头到尾贯穿歌舞表演,主要分为神舞、龙舞和军舞三大类,在不同村庄呈现出多样性,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穿梭于各个村落感受当地热烈而庄重的节日氛围。

郭麻日村以军舞著称,村民们身着民族盛装,用舞蹈的形式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完德卡是最好的“军舞者”之一,他的家里有一个小型军舞体验馆,展陈着军舞表演的服饰、兵器、乐器、道具。

“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凝聚在这舞蹈表演中,‘六月会’是我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完德卡指着一张张图片,向记者介绍郭麻日村的“六月会”盛况,“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到郭麻日村,感受我们的文化艺术!”

今年“热贡六月会”期间,同仁接待游客人数达32万人次,旅游收入2.35亿元。

曲曲绕绕,穿过一条条相似的街巷,又回到初识郭麻日村的那座古老大门。漫长岁月的磨砺中,古堡静静矗立,时空早已变换,不变的是,生活在这片金色谷地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责任编辑:李丹萍   编辑: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