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刘小靖 杨良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合肥滨湖新区车水马龙,而地下,隐藏着另一片精密而神秘的城市“血管”——地铁隧道。这里是中建五局二公司合肥市轨道交通7号线三工区项目青年突击队测量团队的主战场,32岁的杨良义便是其中技术骨干。
每天,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城市天际线,杨良义便身背测量仪器踏入幽深地铁站台之下。架设仪器、调整高度、对准目标点、调整焦距、输入坐标,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在隧道中他不断地移动水准仪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专注地读取标尺上的数值。
为了那几毫米的精准度,杨良义常常会在同一个点反复测量,确保结果准确性。在一次测量工作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一处极为细微的偏差。尽管这个偏差在常规标准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再花两个小时重新测量。有人对此感到不解,认为是“吹毛求疵”,但杨良义却说:“每一次测量结果都是保证建设施工的重要依据。地铁犹如城市的血脉,任何细微的瑕疵都可能给未来的运营安全带来隐患,我们绝不能给未来留下任何风险。”
一次次反复的测量,一个个精确的数据,700多个日夜的坚守……杨良义和他所在的青年团队成功研发了三项地铁施工相关的专利。这些年,他所在项目也获评合肥市青年文明号、中建五局青年文明号、中建五局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中建五局建功“十四五”青年突击队等称号。
杨良义说:“那些我参与建设过的高速、隧道就像生命的脉络,见证着我的成长。未来,我会和我身边这台老伙伴一起,在纵横坐标中勾勒生活的模样,陪伴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心跳。”
90后杨良义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陈凤莉
编辑: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