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教授郑德顺: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10-21

苏丽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16年坚守,近1000场科普讲座,8000多个教学课时……”这串数字的背后,是一位将课程从“高冷”变成“火热”的“痴狂”教师——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郑德顺。

走进郑德顺教授的办公室,每一排书架上都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地质学的书籍和研究资料,办公室的岩石样本也正“列队整齐”,等待“检阅”。


“爱学生、爱地质”是他生命中的“氧气”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论何时一定要站稳讲台!”这是国家教学名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龚一鸣教授对郑德顺说过的话。

2008年6月,怀着教书育人的抱负,他走进河南理工大学。从那时起,郑德顺就一直用心践行这句话。

“当时对教学充满激情,刚入职所有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但丝毫没有觉得有压力……”郑德顺笑着说,“我这个人很倔,坚决不用别人的课件,每一个案例、每一张图、每一页PPT都必须是我亲自挑选制作完成的。”

郑德顺正在为同学们授课。河南理工大学供图

郑德顺开设的地质学选修课《中国自然美景及其地质成因》总是在选课系统一开放就被一抢而空。“郑老师不仅课讲得好,还很注重实践教学,经常带我们去野外考察,在实地讲解地质学知识的同时,也教我们如何做人。”资环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王欣说。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郑德顺在野外调研时习惯走在队伍前面,精神饱满地为大家讲解、示范。

“教育是一份良心活儿,大学老师不做科研的话,教学内容会非常空洞和滞后。”郑德顺说。他先后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将学科前沿融入教学内容中去。多年来,郑德顺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打磨精品:打造地学类课程思政“标杆课程”

早在2016年,郑德顺就开始积极探索,将科学家精神、人文素养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地质学基础》,后来该门课程获批河南省首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河南省一流课程等。

经过多年精心打磨,郑德顺巧妙地用“五个融入”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将岩石成因、地球和生命演化等哲学思维融入思维体系;将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的地质精神、现代科学的宇宙观等融入思想价值体系;将地理、旅游、美术摄影和人文情怀等融入美学价值体系;将黄大年、汪品先等地学杰出人物事迹融入德育价值体系;将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社会热点融入实践价值体系……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

郑德顺与同学们一起开展野外调研。河南理工大学供图

“郑德顺教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运用综合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课程进行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改革,在全国地学类院校中是首创的地学类课程思政标杆课程。”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侯泉林如此评价。

“课程思政,是国之大计,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近年,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郑德顺还联合学校多位老师共同打造通识课《世界观:自然·人类·社会》,获批首批河南省通识教育示范课程。


播撒种子:让“高冷”的课程变得“火热”

“中国自然美景很美,地质学知识很丰富,让更多的人了解地球,认识地球,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贡献力量。”郑德顺一直有这样的信念和目标。因此,除了讲好课程,做好科研,他还在公益科普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有一次,他为小学生讲火山岩时,郑德顺提前用巧克力、饼干和糖果等做成模型,模拟火山喷发的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受孩子们喜爱。

郑德顺向青少年开展地质科普活动。河南理工大学供图

除了科普讲座,郑德顺还设计了《中国自然美景及其地质成因》课程,课程一经上线,获得了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关注,在线观看学习量达到十万余次,起到了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受众审美的作用。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学校高度重视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始终致力于培养更多热爱教书育人、钟爱教育事业的‘大先生’‘好老师’。”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邹友峰说,“未来,学校将持续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