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中国—东盟十载合作新启航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10-08作者:特约评论员徐健 周彤薇

9月28日,为期5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圆满落幕。本届东博会在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助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顺利启航、深化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等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实现镶钻成冠新阶段开好局、起好步的预期目标。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区域合作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巨轮破浪前行。中国—东盟,这一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合作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区域合作的辉煌篇章。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以来,双方合作进入了快车道。从经贸往来到人文交流,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创新合作,中国—东盟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北部湾港崛起,从昔日的小渔港到如今的亿吨大港,不仅实现了集装箱吞吐量的飞跃式增长,还建成了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为中国—东盟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

如果说北部湾港是中国—东盟合作的“海上丝绸之路”,那么西部陆海新通道则是双方合作的“陆上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引领区域经济,南宁国际铁路港作为该通道的重要枢纽,其多式联运能力的提升,能够极大地促进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货物从内陆腹地出发,经铁路运至南宁,再通过海运直达东盟各国,这一高效的物流体系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也加速了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平陆运河等骨干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交通网络。

中马钦州产业园与马中关丹产业园的设立,开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设国家级产业园区的先河,创新合作模式,深化产业合作,共绘“两国双园”新篇章。双方在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创新合作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加快了资源、技术、市场的双向流动,为两国乃至整个东盟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的对接和协调,明确各自的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方向,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鼓励和支持两国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协同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此外,在巩固和提升现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双方可积极探索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海洋经济等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共同推动两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中,人文交流作为加深相互理解和友谊的桥梁,搭建民心相通的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不仅建立了多所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中心,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还开展了广泛的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和联合办学项目,提升了东盟国家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到中国深造的机会,搭建了两国年轻一代沟通合作的桥梁。同时,双方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从中国的长城、桂林山水到东盟国家的海滩、热带雨林,各具特色,相互吸引,通过加强旅游推广、优化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带动双方经济的增长,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民心相通。

在中国与东盟携手共进的辉煌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从浅尝辄止到深度融合的跨越,从单一领域到全面合作的拓展。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将更加深度合作,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让友谊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责任编辑:王俊秀 郭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