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胡春艳
77岁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走到台前,一如他平时站在讲台旁一样。他对台下几千名学生说,“刚才我们看到,校友周恩来总理、郭永怀,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今天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这是9月21日晚,在南开大学举行的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的一幕,最喜欢被大家称作“老师”的经济学家逄锦聚,动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给年轻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四十年来,我在思政课和政治经济学两个领域耕耘。”逄锦聚曾经两次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的座谈会,多次被总书记接见。他深感,思政课是总书记心之所系的“关键课程”,也是青少年成为国之栋梁的“必修课”。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勉励广大师生“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今年教师节期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把全部精力献给教书育人事业,正是逄锦聚的志向。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农民,做过工人,做过中小学教师,在南开大学这座具有“知中国、服务中国”和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高等学校工作了几十年,他说,“我一生最正确、最无悔的选择就是做了一名人民教师。”
在这个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先生心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把学问做在祖国的大地上,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立强国报国志,做到让党放心、爱国敬业,做一个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南开大学建校105周年。肇端于民族危亡,诞生于五四风雷,如今历经百余年风雨的南开大学,以“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担当、“爱中华复兴中华”的志向,培养出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郭永怀等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国之栋梁,在祖国各行各业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说,百年来,南开秉持“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理念,坚守办学初心,赓续红色血脉。今天,南开大学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打造示范基地,编写特色教材,持续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让爱国奋斗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为强国建设、复兴伟业培育更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舞台上,一幕幕话剧演绎着一代代南开人的青春选择:从五四运动时周恩来等进步青年创办觉悟社,到烽火硝烟中走出的西南联大,再到为国献身的“两弹一星”元勋,从过去“愈难愈开”到如今“向阳而兴”,爱国、奋斗与青春,一直是南开园里不变的底色。
南开百年话剧传统久负盛名。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话剧的方式,讲好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是这所大学延续多年的传统。如今,新生戏剧节上,《杨石先》《诗教绵绵——为有荷花唤我来》《张伯苓》《永怀》《爱国三问》等多部原创或改编剧目轮番上演,青年学子在先辈的故事中,理解家国情怀、读懂“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作为年轻人心中的青春偶像,巴黎奥运会游泳冠军潘展乐一亮相,引来现场大学生们发出一片惊叫和欢呼。潘展乐说,自己也受到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奥运三问”的鼓舞。
1908年,张伯苓就提出“奥运三问”——“中国何时能派人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在奥运会上夺得冠军?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如今,夺得奥运金牌并刷新世界纪录的潘展乐自豪地说,作为中国运动员,自己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相比1932年中国第一次只派出一名选手刘长春参加奥运会,“今天我们自信满满,可以平视这个世界,和世界最优秀的选手同场竞技并拔得头筹。”潘展乐说,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青年一代的共同使命。
百年来,“强体魄”与“做学问”并重一直是南开大学不变的坚持。南开大学是国内首个倡导“特色马拉松”品牌活动的学校,数千名师生高呼“南开体魄,读书报国!”“南开体魄,强国有我!”的口号,在这堂“奔跑的思政课”上,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近年来,南开大学举全校之力办好“大思政课”,努力打造一批“叫好”又“叫座”的高质量思政“金课”,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学在南开,行走中国”,秉持“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传统,学校在探索中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灵魂的“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师生四同”南开“大思政课”育人模式。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命题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难题,南开大学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学科和智力优势,计划3年在全国建设200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探索高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模式。师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实验室建在乡野农家,成为办好南开“大思政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新的载体。
“南开是由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创办的,”杨庆山说,新时代新征程,南开大学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引导青年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祖国大地上奋力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华章。